新一代的圖書館員‧續

上文提及圖書館服務的參考諮詢問題,我館曾經討論過書目查詢問題應否歸納為參考諮詢問題的範疇之內,我是唯一支持的圖書館員。我十分了解同事的見解,這個選擇本身是沒有對與錯之分,好壞只有視乎對資訊存取的執著程度而言。舉例說,遇上一位途人問路,閣下可以向這位朋友指點該走的路線及方向;熱心的,也可以親自帶他到目的地,兩者之間沒有誰做得對或誰做得錯之界定,分別在於服務質素的要求。

我是一個凡事都喜歡去理想化的人。長大後,發覺現實跟理想往往相拒甚遠,兩者之間常常需要作調整,尤其是三十歲後的單身貴族更加要『睇﹝食送﹞食飯』。因圖書館經費短缺,許多服務都可以搞得極不專業,為了跟大院校看齊,只要『人有我有』便算了,質素不值一提。久而久之,從書本裡學到的知識變得比愛麗斯夢到的仙境還要遙遠。多年來,一直都被其他院校牽著鼻子走,畫虎不成反類犬,最後我們都在邯鄲學步。

新一代的圖書館員質素下降,這要怪科技發展得太快,而圖書館服務卻未見追隨,最終構成 Disintermediation 現象。用家越過圖書館員而直接去資料庫找資料,資訊存取的質素固然下降,圖書館員的存在價值也受到威脅。圖書館業這邊廂盡量拉攏逐漸遊離的圖書館用家,鼓吹專業的高質資訊搜尋服務,那邊廂卻不斷發展電子圖書館,鼓勵用者自行檢索,本身存在矛盾。但話說回來,什麼叫作 quality search?從前老師指導我們要常翻 Indexes,現在最常找的卻是全文資料庫﹝full text database﹞,更進一步的是把資訊存取依賴在網上搜尋引擎上。oh my god,圖書館員的專業質素也正在逐漸倒退,再多幾年,恐怕我們連什麼叫圖書館服務都忘得乾淨,一概都去幫襯 Google 算了。

155

新一代的圖書館員

圖書館科學眾多範疇之中,參考諮詢問題﹝reference question﹞是其中一項專業訓練。何謂參考諮詢問題?以資訊存取﹝Information Retrieval﹞的理論說,當資訊需求者﹝information seeker﹞到圖書館找尋資訊的時候,他們有一定的資訊模糊,這種狀態稱為不規則的知識狀況﹝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或 簡稱 ASK﹞,ASK 可簡單定義為:

當一個人意識到資訊需求,卻不知道什麼資訊適合滿足它,在詢問者缺乏對問題的知識情況下,不可能明確地指出何者可解決問題。因此Belkin﹝作者﹞主張放棄詢問使用者的資訊需求,而以探討其意圖和目的來瞭解其不規則的知識狀況。 –見註釋1

換句話說,即資訊需求者『連自己都唔知自己搵緊乜』,這便是參考諮詢問題的難處所在。理論上此類問題需要圖書館專業去解答,但大部分在圖書館服務台遇上的問題,都可以歸納為非參考諮詢問題,但據恩師教誨所知,許多表面簡單而直接的問題,其實都潛意識地蘊含不規則的知識狀況,簡單一點說,用者以為自己『好醒』,其實很 Naive。

某日當值圖書館服務台時接過一位學生的查詢,她希望找一本名叫《Services Management in Asia》的書,但館藏中沒有。我本可以如實直說後打發她走,但碰巧那一刻心情特佳,替她找了一堆相關的書之餘,再教她到公共圖書館借,還特意介紹了網上預約的服務,服務遠超水準。把簡單的書目查詢引申成為找尋某科目的資料,這其實是一個把非參考諮詢問題變為參考諮詢問題的典型例子。這便是廿一世紀的圖書館新取向,有機會參觀一下美國的圖書館,今天的圖書館員實在比以前熱心得多呢。

  1. 資訊尋求的理論與實證研究﹝http://www.lib.nccu.edu.tw/mag/admin/20/p13.html﹞

154

電子圖書館的問與答

在貝蒂同志的串針引線下,解答了某研究生關於電子出版的問題,內容節錄如下。花了一個下午去解答,加上最近鬧稿荒,用得唔好o徒,好拿來填塞網絡空間。

1. 如何定義「電子出版」呢?

電子出版一直沒有正式定義過,間中有零星的標準公佈,但還未有一種為人所廣泛採納。現時不同供應商仍然處於百花爭鳴的時代,今天可以是 PDF,明天可以是 Microsoft。關於不同標準,閣下可以參巧 Openebook standard, EBONI standard, AAP matadata standards for ebooks 等等。

最簡單的定義,是凡把內容電子化,都可以稱為電子出版*。在版權法的範圍內,簡單如網站裡的內容也屬出版物,例如 cnn.com 等。只是依各用者所需而衍生出的定義卻略有不同,以我館為例,電子書以印刷出版﹝printed material﹞電子化為藍本,即電子書均需具備印刷書的特性,例如書頁、目錄、封面、作者、出版日期等等。

註:電子出版範圍太廣,往後只有專注於我熟悉的電子書。

2. 全世界的電子出版發展始自何時?為何開始?

最早的電子書要算 Project Gutenberg,始於1971年。創建原因不明,只是有人覺得把書本電子化了是個很酷的主意,便開始幹起來。但直至互聯網的出現,電子書才開始受重視。電子書的開始其實是單純地追趕著科技的潮流,乘著互聯網的商機,書便順道e了起來。若硬要給電子書一個發展的起點,我會選擇 1998 年,原因開始時各家自掃門前雪,各有各的格式及標準。自1998 年起,開始有人歸納了 OEB 標準,同年也是 netLibrary﹝全球最大的電子書供應商﹞的成立日期。自此以後,netLibrary 在電子書的發展上成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3. 有關電子/數碼出版的發展過程,有哪類型的出版產品?市場反應及發展潛力?

電子書發展主要分了兩個主流:網上版及下載版。顧名思義,網上版是把內容搬了上網,用者經付款及注冊後在瀏覽器上閱讀,netLibrary、Books24x7 及超星書庫屬此類,主要是由內容供應商向書商洽購了電子版使用權後,再轉售/租與個人或機構。此類服務一般會供應大量電子書給用者選擇,格式以 HTML 及 PDF ebook 為主,也有自行研制的格式,例如超星書庫等。

另一種是用者經付款及注冊後在網站把書下載至個人電腦或電子書閱讀器上,一般是書商自行供應書店售賣,例如外國網上書店及商務網上書店等,格式以 HTML、PDF 及 Microsoft ebook 格式為主,這類服務也特別開發電子書閱讀器,體積介乎手提電腦與 PDA 之間。

電子書的商業發展一直強差人意,直至 2001 年 netLibrary 宣告財政危機時問題變得更表面化。電子書的失敗原因有二:

出版商對電子書發展過分保守,擔心電子書令盜版更加猖獗,直接影響印刷版的銷路。為此,批出電子版權的書目遠比印刷書少,加上誇國的電子版權守則還未成熟,令用者在電字書的選擇遠較印刷書為少。

電子書並不十分易用,首先一定要依賴電腦,對用者有科技歧視;另外電子書也不能像印刷品般可以隨身攜帶。再加上出版商對電子書發展過分保守,電子書一般都加上許多閱讀限制,從而阻礙了電子書閱讀的自由度及易用性﹝user friendliness﹞,多年來,讀者對電子閱還並未能適應,仍然慣於依賴紙上閱讀模式,這令電子書發展舉足不前。

另外,中港台電子書發展最大的障礙是盜版。在內地,許多網站已經非法地把數以十萬計的書本電子化了,有的還打著國家發展計劃的旗號,進軍國外市場,這令實際花錢談版權搞書本電子化的書商望門卻步。

4. 有關電子書的問題:香港商務印書館何時和貴館合作,供應 OEB 格式的電子書?內容是以什麼為主題?如何借閱?為何選擇OEB格式?

我館跟商務合作自2001年,內容以文史哲為多數,但從沒有以此類書目為主,只是文史哲的書目較易取得版權,及內容壽命也較持久而矣﹝跟電腦書及商業書比較而言﹞。

借閱模式跟 netLibrary 類同,以同一時間只可以供一人借閱模式,每次不間斷的閱讀限於二小時以內。

我館實際以 XML/HTML 格式運作,OEB 只是製作電子書的 XML 規格,原因不能考究,大概也是參照 netLibrary 的。

5. 有關電子圖書館的問題:全球最先創立的電子圖書館,始於何時何地?為何開始?內容是以什麼為主題?如何借閱?好處與壞處?從圖書館角度出發,未來的電子圖書館發展趨勢如何?學校資金投放情況如何?讀者使用概況如何?

圖書館的角色一般都較為被動,電子圖書館的成立視乎供應商而定,九十年代開始有 databases,把期刊電子化了,圖書館引進了電子期刊服務後,便正式促使電子圖書館的成立。Database 是由 Indexes 開始的,Indexes 是指一類搜尋相關期刊的工具,首先是 Indexe s電子化了,及後逐步加進部分期刊全文,即 Full Text Indexes,再發展至現今的 databases。電子化Indexes 中,最早是醫科的 Medline,始於美國,線上搜尋模式的 Medline 可追溯至 1971 年。

電子書庫一般以 netLibrary 為起點,即 1998 年,也有零星財雄勢大的美國圖書館在 1998 年以前自行創建電子書庫,但一般以舊書為主。鍾情於舊書的原因大多是因為版權問題,舊書的版權較容易處理,有部分書本的版權更是過了期﹝即五十年期﹞。相對來說,這批舊書也沒有閱讀限制,任由讀者自由閱讀及印列。例子可參考 University of Virginia Library 及 Making of America fro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電子圖書館好處在於讀者可在何時何地享有圖書館服務,壞處是我們稱為 Disintermediation 的現象,即讀者跳過圖書館服務直接從書庫裡找資料,怕的不是圖書館員會從此失業,只怕資訊取存﹝Information Retrieval﹞的質素從此下降。

未來圖書館的發展理所當然地會引進多元化的電子資料,但仍會爭議應否循印刷及電子資料雙線發展,還是由電子資料取代了印刷資料的單線發展?雙線發展即館藏印刷書目跟電子書目分家,各自獨立訂購並作館藏評估,好處在於讀者可以自由選擇閱讀印刷資料還是電子資料,壞處是會加重圖書館用以買書的經費。單線發展是館藏印刷書目跟電子書目混為一體,好處在於節省空間及人力資源,壞處是強制地要使用者選擇電子資料。圖書館各有所好,因為我校跟其他大學性質不同,我館屬於後者,所以我們經常會對用者說:『很抱歉,我們只有電子版。』事實上,部分讀者仍然對電子閱讀感到抗拒。

圖書館資金因資源電子化而作了革命性的改變,自九十年代開始,引進了databases,令圖書館的經費加了額外的開支。未來因電子書加入,書商也改變了其收費模式,從前書本是支付了一次費用後便永久擁有,如今電子書則需要定期支付費用來維持其擁有權,情況好比閣下訂閱了網上壹周刊一樣,不付款,電子書便從書架上消失。長遠來說,圖書館的資金投放也會受此模式所影響。

至於讀者使用情況,一如前述,電子閱讀還未普遍受落,直至一天書商放寬了閱讀及版權限制的話,使用情況才有機會改善。

152

版權法的偏見

不說不知,圖書館員是版權法的專業。在香港未有成熟的版權法以前,Fair use 理念以經根深柢固於圖書館業內,究竟買了一本書後再借與讀者傳閱是否違反版權法?影印文獻算不算犯法?Interlibrary Loan 算不算犯法?與其去問庸官,不如問一問圖書館員。圖書館與知識產權之間作互相平衡的運作有二百年的歷史1。現今的香港,還在研究『影印阿 sir 份 notes』有否觸犯法例。

每次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版權論點,都會令我火起三尺,以下是某周刊前陣子撰寫的一篇關於版權的文章2,還說是律師的專業意見云云,節錄如下:

Q:取用網上資料,包括文字內容、相片、數據是否侵犯版權?除徵求對方同意外,是否有其他辦法,如標明出處?

葉謝鄧律師行答 網上的文字 , 相片屬版權作品,「取用」如果是指「看閱」, 並不侵犯版權 ,但如果你是指「覆製」 和「貼上」 (copy and paste),在另一網頁上, 則便是犯了版權,必須取得版權擁有人的授權或同意 。標明出處是沒有用的。

如果你希望無須取得版權擁有人的同意而採用版權作品 ,只可以在「公平處理」﹝fair dealing﹞ 的範圍內,為「評論,新聞報導或研習」作為目的進行。何謂「公平處理」 ,須按個別事件而作出判斷 , 不可能在此一概而論。

至於數據 , 如果作者須經過 「智慧和勞力」 ﹝skill and labour﹞才可以製作完成 , 便可受到版權保護 ,何謂「智慧和勞力」,亦視乎個別事件而定 ,不可能在此一概而論。

依據法例,原創者都擁有一切知識產業﹝Intellectual Property﹞的擁有權,但確認原創者卻往往是難處所作,版權註冊能對作者的原創權提供有效的證據﹝見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版權註冊處網址﹞。香港的處理方式大都參考美國,所有申請均由中央圖書館處理,但注意中央圖書館只會紀錄保存,並不會確認申請人是否版權的擁有人。例如是否有第三者己經申請了該網頁內容的版權等等,一切爭議需經法庭判決。經過「智慧和勞力」而製作的製成品的版權並不會自動 確認知識產業的擁有權,所以最好還是對作品作版權註冊。

Fair use﹝文章稱為 fair dealing﹞只是版權法的概念,並不能用以版權使用的守則,所有轉載均需版權擁有者授權。

概念並不能註冊版權,例如愛因斯坦不能把 e=mc2 註冊而要求每位使用過該方程式的學者付款等,所以設計概念理論上也不能註冊,但廣告公司另有處理方法。

另外,凡經香港政府中央圖書館書籍註冊組登記的書刊均自動獲得版權註冊,網頁並不包括在內,網頁註冊只限於內容、圖畫及相片,概念並不包括在內。每日更新的內容並不會自動受到版權保護,擁有者需定時註冊,例如新聞網站每日都會註冊更新部分。

資料庫內容不能註冊,例如訪客留言等,但資料﹝留言﹞卻可以註冊。

最後,世界上並不存在全球性版權註冊,因為一國並不能強迫另一國承認自己的版權註冊資料,但大家互有簽訂協議,例如世貿組織之類,大網站會在全球主要國家註冊,但理論上一個主要國家己經足夠。

事實上,現行的版權法仍然比較保守,都是依據出版讀物的型式處理,仍然不太適合用於網頁及資料庫,美國國會圖書館不諱言會修改有關法例云云。另外,本網站一切內容均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註冊,並會作定期作更新註冊。

  1. 跟據美國國會圖書館成立日計起。
  2. 資料來源提供自某網站。

註:多謝比蒂同志指正『手則』的筆誤,也多謝同志D對版權法的指正。

137

最貧窮的圖書館員

圖書館員只是一個表面風光的職業,出了名高學歷人工低,多年來我們都力爭下遊﹝即雖然爭取過,但仍然處於偏低位置﹞。從前在紐約三洲1當圖書館助理,並進一步修讀圖書館科學的時候,已知道圖書館行業的薪金是同等學歷要求的職位當中最少的一種行業,據年前紐約時報的報導說,紐約公共圖書館員的薪金其實比不上清潔工人,多可悲。

當圖書館員需要一個圖書館科學碩士,最好另加一個專業學位,例如醫科圖書館員便另外需要一個醫學學位。問題是,正常人取了一個專業學位之後,誰還會願意再修讀一個圖書館科學碩士,並去當一個薪金較少的圖書館員?所以矢志要當圖書館員的人,一般都是為了理想而工作的一群,值得尊敬。從前幹電腦員時候的薪金正好是現在的一倍,許多朋友都嘖嘖稱奇,我說見怪不怪。唸圖書館學校時,正好遇過一位同學,她擁有一個 MBA,正職是商界天之驕子的華爾街投資銀行家,她才是瀕臨絕種的怪物。

福無重至,禍不單行。香港持續地經濟低迷,加上非典型的公務員減薪,圖書館員的薪金低處未見低,最近公共圖書館分館館長的職位空缺竟然開價月薪萬二,同行無不嘩然。我跟屋主 L 打趣說:『份人工可能比佢個 assistant 仲要少一半。』現實歸現實,難怪轉行者眾,當『飯都冇得開』的時候,理想原是不值一哂。

我館在同業中是出了名的人工低,以邏輯推理論說,我們算是全香港最貧窮的圖書館員﹝但也沒有萬二般可悲﹞。學歷高,但也不見得生活富裕。也許是受到經濟不景的氣候所感染,館內的便當派有擴充的跡象。在下一人自住,沒便當可言,唯有買了一堆杯麵充飢。鄰桌D則習慣白麵包加一塊面色泛黃瘦骨嶙峋的芝士作午餐,身後的 A 則每天工作超時,不常見她吃過什麼東西。假若香港經濟再繼續下滑的話,很難想像圖書館業的『錢』境會變成怎樣。幫一個忙,下次碰見一位當圖書館員的朋友時,請施捨我們一碗飯。

1. Tri-state area 位於美國東北岸以紐約為中心的區域,包括紐約州、康洲及新澤西洲,而紐約三洲以北的區域則是以波士頓為中心的新英崙區。

135

幸福是一門賠本生意

電子書庫是校內一個高消費的項目,單以書本的經費便達數百萬元,圖書館每年都為張羅這筆款項而大傷腦筋。最近大學財政出現困難,首當其衝是電子書部門,一直跟我館合作的電子書製造商大為緊張,為保來年訂單而紛紛割價讓步,更以不設訂單數量下限作招徠。這一招其實很冒險,理論上他們可能只為了一張訂單而維持整條生產線,不問條件的關係我們稱為義氣,但在商家眼中,並沒有義氣可言,誰會願意做賠本生意?口裡說不設最低訂單數目,但其實心裡有數,各懷鬼胎。

日前得悉張國榮自殺的新聞,他遺下了一句說話:『我一生冇做過壞事』,然後從文華東方酒店二十四樓跳下,一個令人婉惜的結局。無可否認,張先生是一個不節不扣的好人,好人應該有好報,這是自小學習到的教誨,長大後才發覺好人跟好報其實是兩馬子的事情,當一個好人是自己的選擇,不去當好人便只有當壞人的份。但好報卻是際遇問題,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勉強要把兩件事物連在一起,只有徒添煩惱。

張先生所得的報酬已經比一般人要多,付出的有了回報,夫復何求?只是他的要求也一樣多,所以他比平常人更加不快樂。人生不是一種生意交易,每一分付出是沒有價目的。相反,每一分收穫也是沒有價目的,幸福的人懂得不望回報,所以才不會怨天尤人;幸福的人也懂得不計付出,因為選擇做了好人才會問心無愧。說到底,幸福是一門賠本生意,賠得起,才有資格快快樂樂地活下去。

127

去舊迎新

圖書館工作比一般人想像的要轉型得快,自六十年代起,每十年便有一次革命,每一次革命都令圖書館工作起了進化。以達爾文的進化論而言,愈小的 population,愈會容易進化,這切合圖書館業的實際情況。六十年代是 card catalog﹝咭式圖書目錄﹞的模式,圖書館員是圖書館管理員,我們專門管理圖書,原因只有我們才知道書放在何處;七十年代是 OPAC 年代,或譯線上圖書目錄,圖書目錄開始變得 user friendly,只此圖書館員開始接觸電腦;八十年代是資料庫的年代,自 Medline 起,Indexes 開始電腦化,資料搜尋變得容易及成效大,圖書館員開始變型為資訊專業;九十年代是個人電腦及互聯網年代,網上圖書目錄問世,資料庫也開始上網, 自始『係人都識資料搜集』,圖書館的競爭對手除了是 search engine 外,還有是『愈來愈叻』的讀者。

廿一世紀開始,乘網上資料庫之便,圖書館不再是資訊擁有者,圖書館員不再需要管理圖書,自始只有利用館藏的認識而成為全職資訊專業,用者都成為寶貴的 customer,圖書館工作變相客戶服務。每一次革命,圖書館員都需要去舊迎新,尤其是老一輩的圖書館員,更加需要摒棄舊一套圖書館管理的方式,多學習新一代的模式。想想,一個只會看書而不諳電腦的圖書館員可不可以在現時的圖書館業立足?去舊迎新是生存的必需品,假若從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愚蠢的專一只愈會令人跟生活脫節,move on 的唯一選擇便是去思想未來。

前日發覺一直喜愛的古老照相機出了毛病,自父親年代算起,不竟已經用了廿多個年頭,網站上多數拙作都是經由這部照相機所拍。跟一般的照相機愛好者一樣,細心地對侍過的那一部照相機,加上對膠卷有頑固的偏愛,相機及膠卷儼然成了我的情人知己,世間上只有『她』才有那一份獨特的感覺。朋友常常規勸說:『時代變了,改用數碼相機吧。』但我一直充耳不聞,直至某一刻,健來電說他開始接受數碼相機了,健是朋友中對照相機最發燒的一位,忽然發覺自己成了人家眼中的老頑固,信心開始動搖,現在愛用的照相機已經現出疲態,該是時候接受新的技術吧。當過去喜愛的事物成了絕嚮之後,專一便成了人生路上的包袱,去舊迎新才是生活之道。

105

書店內的咖啡室

屋主 L 從前是同事,也是當圖書館館理的職務,當圖書館員的首要條件是愛書,終日埋在書堆裡工作的人,對書少一點熱情也不成。某日閒聊,說起退休後的工作,有一部分圖書館員會當業餘的資料搜集員,領一份研究基金,每日喝完早茶後便在中央圖書館搜集某研究題材的文獻,自由身並一年只需工作四個月,多寫意。而我跟屋主 L 所嚮往的退休生活卻非學術工作,而是跟一般的愛書人一樣── 開書店。

外國的圖書館跟書店一樣,設計愈來愈有家庭 feel,拿著一本馬克吐溫的幽默小說,坐在火爐旁的一張沙發上,呷著半杯哥倫比亞咖啡,小心冀冀地咬著從家裡帶來的三文治,不讓半點碎屑掉進書本裡。從前跟健最愛到世貿中心的 Border’s 書店,內裡附設一家咖啡店,每逢周末請來兩個音樂家演奏爵士音樂,顧客可以在一個舒適的環境名正言順地打書釘,從此閱讀不再是嚴肅的嗜好,而是休閒的消遣,連我年少時工作過的圖書館內也開設 Starbuck 咖啡店。

圖書館可以飲食,對老一輩的圖書館員來說簡直是匪夷所思,但圖書館是一門以用者人數來換取經費的生意,加上時代的巨輪令圖書館出現競爭對手,吸引用者是廿二世紀圖書館業的眾多新概念之一,當 junior user 拿著一包半開的薯片跑進兒童圖書館後,那裡已經是一個樂園,而非說教的地方。

一直夢想可以開一家附設咖啡室的休閒書店,眺望優美境色,任由那些愛書人讀過飽,賺的只是那杯濃郁的咖啡。最近在九龍區發現一家類同的書店,位於油麻地電影中心內的 Kubrick 書店,感覺上有九分相似,只可惜藏書不夠多。屋主 L 的朋友很喜歡逛深圳的書店,藏書多之餘,價錢也十分相宜,他每次北上深圳按摩之餘,必定要逛書店。他妙想天開地道:『不如書店咖啡室另外附設腳底按摩服務,可以一面浸腳,一面看書。』忽然間夢想中的書店 cheap 到跟砵蘭街的按摩院看齊,腦電波像 tune 錯了台,久久回不了正常頻道。

103

免費資訊

一個問題可以值多少錢?《百萬富翁》的成功在於遊戲的規則很簡單,每答對一條題目後可以獲得獎金,答得愈多,問題愈難,獎金愈多,沒有時間限制,也沒有其他對手來挑戰參賽者出局1,單純地以知識換取獎金的遊戲。其實圖書館員都是答問題的高手,美國便開始流行以 Information Specialist ﹝資訊專業﹞來專稱圖書館員。我們的職責,就是以最可靠及全面的資源,來給與一個答案,這些資源及專業費用可以價值不菲,比起《百萬富翁》的終極問題有過之而無不及。

自 1995 年起,互聯網搜尋器一直是圖書館的最大競爭對手。互聯網搜尋器方便易用,但要冒上可靠性的風險,資訊從互聯網上取得,但那網頁的作者是誰?是那兒的權威?他的資料來源出自哪兒?許多情況下,我們都冒不上這個風險。年前接過一個關於某大出版社的市場佔有率調查問題,我提議以憲報內公報的書刊目錄作分析,但對方覺得麻煩,希望互聯網有相關資料,典型地以時間來換取資訊質數,若其公司以此數字來衡量來年的投資方針的話,跟在賭場內買大細沒有分別。

大型投資銀行都有 Equity Research﹝資產研究﹞部門,先資訊後分析再加上評估,來決定以億元計的投資動向,資訊的準確性成了關鍵。學生時代用互聯網搜尋器作主要資訊來源或許可以混水摸魚來騙一騙教授的分數,但關係到公司的利益大前提底下,誰都負不上錯誤資訊的責任。一個很顯淺的道理,但大部分人都不明白。

近年愈來愈多收費資訊服務,收費由解答每問題 2.5 美元至 200 美元不等2,較複雜的問題會以多個問題單位計算。也有自助資料搜尋服務,文件搜尋費用可達每份 20 美元或不限搜尋次數的 50 美元月費,只是一分錢一分貨的分別。認識一位退休圖書館員,閒時接一些學術資料搜集工作,每一次的收費視乎撥款而訂,由數千至數萬美元不等。

可靠而有用的資訊以往都並非免費,生活在享有免費公共圖書館服務的社會環境底下是市民的福氣,這樣的幸福就是一直不知不覺地存在著,只是你察覺不到罷了。

  1. 以快而準出線後起計
  2. 有興趣可向下列網站瀏覽
    http://yahoo.liveadvice.com/
    http://answers.google.com/
    http://www.intota.com/

86

記性

遠在美國的朋友N記心很好,小弟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從事投資顧問行業,對於每日的熱門股票價目都記得很熟,這是他的必殺技,會客時當客戶詢問起某某股票的資料,他可以隨口便說出來,不用翻查股票報價機。試過一次遇上一位不想跟他打交道的朋友,當時他留了電話號碼給我跟 N,我們只有唯唯諾諾,但隨即置於腦後;兩天後恰巧需要那位朋友的電話號碼,N 細心一記,找出了在腦海中遺失了兩天的十位號碼,N 的異能已接近出神入化,於十年前,大概可以上《歡樂今宵》表演。

自問是一個很沒有記性的人,常笑稱自己只會記著一些無無聊聊的事情,重要的卻經常忘個乾淨。舉例說,我從來都 記不起任何人的生日日期,不管是家人、朋友或女朋友的,但他們的的歲數倒是銘記在心,年過三十的女性朋友便曾經投訴過。工作上,經常忘記相關的數字,包括電子書的成本、製作數量、折扣價、開會日期,版權年份等等,上司也拿我沒辦法,幸好還有一名細心的助手,免得我整天在文件堆中翻查資料。

圖書館行業是客戶服務的一種,職位不論高低,一向需要負責詢問處及流通處工作,不同崗位的同事每每有不同的上下班規定,有時候會或前或後地多做了十多分鐘的工作,員工們一向都不去計較。但不知誰出的主意,竟要求這十多分鐘的時間在不同的工作時段內扣減,這一來,由原來的朝九晚六的上下班時間分成十八個不同組合,例如 8:45a-5:26p 及 9:12a-5:33p 等等。中國成語有一個貼切的詮釋,喚作「吹毛求疵」,要我去記十八種不同的上下班時間,等於要了我的性命,要費神,不如去記一記女朋友的生日日期來得實際。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