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妳不會有好日子過

兩年多前,鄰桌的那個位置原本是同事 K 的,自他搬走了以後,便再沒有見過他在其他的崗位上笑過。後來換上了電子書庫的接班人 Z,但在她還沒正式接手前便溜了去新加坡﹝在這時,我臨時在一周之內被拉了上位﹞,鄰坐倒空了一段日子。後來,屋主 L 便搬過來,她搞的是電子檔案保存,也算得上是電子圖書館的開荒牛,幹不了一年,剛建成了檔案系統﹝DMS,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後便辭官歸了故里去。鄰坐又空了一段日子,接著 J 來了,大概幹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正當一天我抱病在家,J 急急地留了辭職信便走了。只是一個黃昏的時間,人已去,樓已空,也沒有話別的機會。後來替上的是 E,沒留多久,也在去年冬天約滿走了。最後來的是 D,也是在那個位置待得最久的一位,前後一年多一點的日子,但最終也敵不過現實,也得在約滿前另謀高就。K Z L J E D 算不得是 Scrabble 的『靚牌』,但個個坐如針氈,更甚的是他們離開的時候,都非為了更好的發展而蟬過別枝,心裡其實是無奈的多。鄰座慣常地成為空凳,不是風水的問題,便必定是我的原因了,跟我一起,其實不會有什麼好日子過。

許多朋友都要我介紹圖書館工作,行外人常常都對敝職業存有憧憬,我確實愛莫能助。原因一,招聘事宜一向由人事部打點,本人小薯片一塊,未能插手;原因二,圖書館裡不論大小職位均需專業証書,外人較難染指;原因三,圖書館業行頭較窄,機會少,香港『正統』的圖書館數目屈指可數,財政幾乎清一色源自政府,遇上如今政府水緊之際,天下圖書館員只有同聲一哭。

上述鄰桌的例子,說明圖書館工作並非如想像中的休閒,入行前宜先了解清楚,再決定要不要投身圖書館專業。犯不著跑到外國留學兩年後,回來才驚覺『入錯行』。但話說回來,圖書館行業自有其引人入勝之處,有如醇厚的佳釀,味道是細水長流地去品嚐,齒頰留香,一派超凡脫俗,要知音人才懂得個中樂趣。

213

地下鐵奇遇記

狂漢在地下鐵裡燃放汽油彈,幸好沒有性命損失,屬不幸中的大幸。局長高度讚揚列車車長及一名『西裝友』,前者鎮定應對,對事件沒釀成災難有莫大的功勞,後者挺身喝止狂漢,雖然制止不了事件發生,但起碼『dup 左佢一鑊』,大快人心。然而,事件反影了香港人的臨危不亂和見義勇為的精神,這是自沙士及七一遊行後,優質香港人的新典範,值得我們驕傲。及後報章訪問了『西裝友』,對其現代版俠義行為有何感想?他謙虛地答:『沒想過會獲得任何獎勵,事件發生的剎那間,跟本不容許去考慮那麼多。』比起那些自革命時期留下來的什麼『感謝祖國的栽培』或『中華民族的光榮』等陳腔濫調,香港人實在可愛得多。

許多人都害怕蟑螂,怕得要左閃右避,但回心一想,蟑螂弱得一腳便腦漿塗地,其實有什麼可怕?但可惡的神經反射還是每次令我狼狽非常,或許前世跟它有過一段孽緣也說不定。剎那間的反應,跟人的潛在意識有關,『西裝友』是善良的,好得來誠實,也不邀功。去分辨人的善惡,最好把他關在地下鐵的車廂裡,再放一把火,心裡善惡美醜,在剎那間生死存亡之際的所作所為,是如何口甜舌滑也粉飾不了的。

最近聽過一個故事,女孩子去年跟男朋友分了手,約半年後展開了另一段緣份,兩段情,本應河水不犯井水。只是一天,在地下鐵的轉車站跟前度男友擦身而過,一個熟悉的身影,手挽著陌生的臂膀,那一刻電光火石之間,時空交錯,恍似依偎在他身旁的仍然是自己一樣。急忙地趕上對岸快要開出的列車,揚聲器嚮起『下一站係….』,但腦中依舊徘徊著舊日的記憶。隨著列車飛快離站,他的聽音絲絲地流失,直至再也聽不見為止。前後不過數秒,卻換來一臉淚水及一堆不明所以的舉動,她究竟怕什麼?是對舊事還依依不捨嗎?依我說,或許她在潛意識裡想逃,去擺脫那段早該忘記了的緣份,正因為舊事比蟑螂可惡,也比地下鐵狂漢可怕,所以嚇得拔腿逃走。懂了後,下次再遇上他時,何不一腳把往事踏過腦漿塗地,然後大方地彼此問好?

212

戀愛無痕膠貼

我家有一套金木工用的工具,以香港家居來說屬於罕見﹝當然是以非三行專業而言﹞,擁有這一套工具,當然是愛釘釘碰碰了,但卻免不了要觸動某些人的神經線。旅美十多年,撈了幾張沙紙回來,一說要在牆上開幾個洞去掛畢業証書時,家裡的人都心如刀割,電鑽的每一下抽搐,都深刻地刺痛了胸口,久久不能痊癒。儘管我費了許多唇舌去解釋,開了的洞可以用石灰修補,乾了後再用沙紙磨平,牆壁依然可以回復舊觀,只是家人還是不明白。

屋主 L 也是牆壁保護分子,小小小小的工程﹝有別於『大大小小』罷了﹞也得事先批核,連膠紙也不能貼於牆上,恐怕油漆剝落云云。我後來買了數幅油畫,一意孤行地掛了上牆,屋裡隨即感覺煥然一新,牆上雖然新添了一道小小的傷痕,但卻可以換來更佳的生活質素,在兩者比較之下,屋主 L 也終於屈服了。

朋友最近為了過去的戀情而導致連夜失眠。細問之下,原來早已是年多前的舊事,奈何夢魘總是揮之不去,每夜睡前,在漆黑之中輾轉反側,恍惚過去的回憶就在咫尺之外,卻偏偏觸摸不到,也趕不走。船過水留痕,心裡的暗湧終歸會有一天平復下來,只是拆去了一幅畫,牆上總該留下傷口,雖說石灰可以修補破孔,但破鏡終難從圓,也補不了心頭上的疤痕。

近日路過日本城,發覺 3M 推出了一樣新產品,名叫『無痕膠貼』,貼在牆上,可以承受油畫一般的重量。要拆除也一樣方便,一手按著掛勾,一手把膠貼向下拉,雙方從此各散東西,互不拖欠,牆壁卻依舊完好無缺,油漆也不曾剝落半塊。科技日新月異,戀愛前不妨先買一塊無痕膠貼,以備不時之需。

211

陽具壯大

在美國生活的時候,曾經有段日子幹過廣告設計,沒受過正式美術訓練,只是熟悉倉頡、Pagemaker、Corel Draw、Photoshop 等一類的電腦設計軟件。那時候電腦還未盛行,電腦設計煞是吃香,只是終究並非專業,創作靈感往往力不從心,後來自掏腰包請設計系的同學幫手;再後來,乾脆洗手不幹了。

兩年多前回港發展,職業病發作起來,常常品評街上的廣告設計,創作是否專業,可以一眼看得出來,香港設計常犯的毛病,其一是抄襲,其二是譁眾取寵。廣告本身除了要吸引注意外,最重要是令人有『買我喇』的慾望。香港人不學無術,往往忽略了後者。記得多年前有一個海報廣告,搶眼的地方放了一幅令人垂涎三尺的燒肉飯的照片,再加一句標題『佢欠你實在太多』。廣告賣的其實是維他命丸產品,意謂日常人的飲食習慣缺乏營養云云。無可否認,廣告確實奪取了我很大的 attention 及好奇心,可惜賣點 out focus。由始至終,廣告所挑起的心癮並非其推薦的健康產品,卻是那碟激起我胃酸分泌的燒肉飯。

小弟每天所收的私人衣貓數量驚人,一天大概會接超過一百封,但有百分之九十九是垃圾電郵,當中有五成是推銷『陽具壯大』的工具,另外百分之四十九是售賣『偉哥』的廣告﹝它們不都是異曲同弓嗎?﹞。奇怪的是,間中送來的電郵會標題為『周五晚上的約會』、『閣下所要的資料』或『你的伸請已收到了』一類較私人的字句來吸引我閱讀,但翻開內容,裡頭還是推銷『陽具壯大』。這是百份百的騙局,有時候我會懷疑,不誠實的推銷員的交易成功率有多大?口頭上說跟我周五約會,轉頭卻向我推銷『陽具壯大』,誰會來幫襯?美國俚語稱之為『Don’t judge book by its cover.』顧客購物前總會先了解物件,才決定付款。一如前述,門面上吸引了我的好奇心並不等於我會買那件貨品。當然,事情總會有例外的,例如那個是男人,又例如他買的是本咸書……

女性擇偶的智慧比其於購物上的精明實在差天共地,問一問她們所要求的條件,誠實的會把外貌排在當眼位置,虛偽的會說:『善良、對我好、聰明…..』但第十位仍然補上一句『靚仔』。毋庸置疑,性格可以改,浪子回頭金不換,樣衰卻甚難翻身,除非整容,要靚仔實屬無可厚非。只是選擇伴侶只著重滿足視覺欲是冒險的戀愛觀,希望他『本質』善良,要不,終有一天會鳥倦知還吧。只是男人嘛,本來就跟垃圾電郵一樣,外表吸引,十之八九卻仍是滿腦袋『陽具壯大』,要他們開竅,還得先滿足其生理需要才成。

後記:近日事忙,文章早寫好了,只是忘了上傳,見諒。自今天起,會儘量先發預告標題及上傳日期,希望讀者不用再碰釘。

210

圍城的婚姻論

萍留言問:『城牆外面的人要闖進去,城內的人要衝出來,這是現代人的婚姻,有何感覺?』只道她是來考我文學,還叫她去翻錢鍾書的《圍城》。誰不知,三日後《蘋果日報》的專欄論及圍城的婚姻論,才猛然發覺這是新興的感情哲學,倒是自己落伍了,耍了人家,今天便以此為題。

近日鄰居新建了一所房子,但跟別家不同,屋子四周築起了一道八尺高的圍牆,看起來像舊時的城堡。只是那時候有強盜、有猛獸,但在廿一世紀的香港,金舖銀行都只是安裝一道堅固鐵閘,家居興建一道圍牆,活像一個水泥建成的籠子,裡頭看不見外面,外頭也朝不見內裡的境況,可見主人對環境的不安已達不可理喻的地步。

一個圍城,目的是要來保護人,好人住了進去,圍城保護城裡的人。然而,警察把季大盜關進圍城裡去,目的則是保護城外的人。一牆之隔,究竟是城裡的人快樂,還是城外的人快樂呢?同一道理,婚姻,可以是幸福的源頭,也可以是不幸的源頭。女人卅歲後的獨身生活令人坐立不安,寧願一頭栽進築起高牆的圍城,渴望在圍城裡可以找到盼望的安全感,義無反顧,不理男人高矮肥瘦、是好是歹。日後的婚姻生活快樂與否?這是只有城裡的人才知道的光境。

然而現代人的婚姻愈來愈喜歡把圍牆模糊化,這邊廂,戀人愛搞同居生活;那邊廂,心血來潮,跑了去拉斯維加斯註冊,一念之間成了夫妻。婚前婚後,離離合合,獨身與否,其實沒兩樣。把圍牆高度透明化,才是現代人的幸福,跟鄰家新建屋子的主人一樣,拆了一道圍牆,境觀才會令人心曠神怡呢。

209

虛擬祝福

小時候,我家每年冬天所收的聖誕卡,統統都掛在客廳那靠近鄰廈的一扇窗戶的百葉簾上。一片片溫暖自遠方寄來,賀卡上都寫滿親友的祝福問候,佳節漸近,所收的聖誕卡漸多,百葉簾最後像拼圖一樣,完全被色彩繽紛的聖誕卡覆蓋著,驟眼看像塗飾了一層簇新的牆紙。那時候,我會仔細地欣賞它們的圖案和設計,燕瘦環肥,精心挑選自己最愛的頭二三位。冬去春來,然後你我他各自忙起來,節日氣氛隨著積雪融化而變得無影無蹤,然而四季過後,大家又樂此不疲地交換賀卡,各路而來的祝福,再次在客廳的百葉簾上聚起舊來。

然而,每年所收的聖誕咭質素總有參差,說的不是設計,而是內容。有時候只有寥寥數字,甚至只有抬頭及下款,內容則交託給印刷公司預印的字句代辦。也許朋友還是熱情的,只是交遊廣闊,要一口氣寫這數十封信畢竟累人。無可奈何,只好排一個次序,不太熟稔的只能分得一個簽名及卡上預印的『Wishing you a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收信人除了知道朋友『仲未死』之外,究竟他現在活得怎樣?舊時的背痛好了沒有?資料一既欠奉,但見署名蒼勁有力,想來異鄉生活還是滿好的。

近年 e 卡盛行,這幾天電郵箱都收到親友的虛擬聖誕卡,按一下滑鼠的左鍵,屏幕上跑出了五花百門的動畫,嘻嘻哈哈地鬧了一會,最後催燦歸於平淡,然後消失得無影無蹤。一直對 e card 沒有多大好感,原因虛擬賀卡一直是寄存於供應商的侍服器內,給世上千萬用者分享使用,多了一點無厘頭,少了舊時的溫暖,它們沒有親筆簽名、沒有親切地交換近況、從來沒有把聖誕卡寄過來、也沒說過送給你,總之是留了言:『xx給你預備的聖誕咭做好了,自己來看吧,若不,六十日後會自動銷毀。』

閣下還有沒有收藏著初戀情人在某年聖誕節寄來的賀卡?不知道這種浪漫還可以延續多久,隨時代發展,連帶人情味也虛擬起來,聽說近年有公司搞網上祭祖1。這年頭,聖誕的祝福虛擬了、清明重陽的孝道虛擬了,農歷新年接近,何不也把拜年網上化?順帶附上閣下的戶口號碼,紅包請存入指定的戶口內,足不出戶,乾手淨腳。

 

  1. 網上祭祖 ─ 公司會聘人代辦掃墓、換花、燒衣、拜神等,全程錄像拍攝,如歷其境。

208

看來像很專業的講師

上周四,看到無線電視《新聞透視》棎討大學削減經費的節目,新聞報導一般偏重中立,但新聞評論則不然。對於大學經費的取向,公仔箱有以下論點:

  1. 大學教職員薪酬偏高,福利過於優厚。
  2. 政府對大學資助太高,平均以每名學生計算,足夠保送學生到海外就讀有餘。
  3. 大學設備過於奢華。
  4. 反對削減資助的大學生其實對大學的財政狀況不甚了了,提出的論據也屬言過其實。

立場是暗地裡支持著削資了。

本身是大學教職員的一份子,以上論點雖然確實,卻並非未能解釋。首先,大學薪酬水平較高,這是歷史積累下來的問題,從前大學學位少,大學畢業生少,大學教授更少,要聘請優質的教授,單靠本地人才並不足夠,一是淪為濫竽充數,要不,只有向海外高薪挖角,要人離鄉別井,房屋津貼也要相對提高。第二點,電視台犯上邏輯上的錯誤,辦學成本跟實際學費不能同一而論,香港推行九年免費教育,不收學費並不等於人均辦學成本等於零,以美國為例,各洲政府對院校的資助有別,有的多,有的少,公立大學的資助較多,學費較廉,但不等於公立大學辦學成本比私立的少,以加洲大學為例,質素在云云眾多大學中名列前茅,辦學成本也相對高昂。

第三,電視台對大學教育理解有誤,大學教育並不局限於教學,周遭環境﹝例如 campus life﹞也是重要因素,本地的嶺南大學及教育學院均深明此道,前者鼓吹宿舍文化,後者則運用大學資源去辦了一家幼稚園,局外人模不著頭腦,無他,只因兩間大學都不相信單靠填鴨式教育可以培育人才的關係,政府不明白,也難怪電視台不會明白。美國有許多大學也辦球隊,高薪聘請教練,那末 Stanford、UCLA 等也算是胡亂花費了。﹝註:UCLA 也是公立大學﹞

第四,削資先影響人手,從而影響課程質素,最終導致課程關門大吉。上周,某院校刊登了一則招聘講師廣告,從前講師的最低要求需擁有哲學碩士學位,但因為資格跟薪級點掛釣關係,薪酬下降,人事部只好把資歷要求下調至學士學位,但系主任又要捍衛其學術專業,硬加了一句『Sound knowledge/expertise in the industry』﹝意譯:看來像是專業的﹞,有圖為証,貽笑大方,可惜只是一個苦笑。

206

誰是專業?

『… 在同業劇烈的競爭底下,唯有各自標榜「特色小菜」,一時間煲仔飯、豬扒包、葡撻、走地雞、豬骨煲成行成市,標奇立異,其實換湯不換藥。』 — 見《一個像茶餐廳的男人

這是一個奇怪的社會現象,舉一個例子說,我家附近有家大型連鎖食肆,開業至今,一直標榜為『石頭魚專門店』,但當秋夏兩季黃油蟹及大閘蟹當造之時,口號一轉,變為『黃油蟹專門店』或『大閘蟹專門店』,首次聽聞『專門』可以跟隨潮流轉軚。今天專這,明天專那,水準實在令人懷疑。另一則例子,某日路過深水埗某間燒臘店,也許同業競爭激烈的關係,店主忽然想起專賣走地雞的卓頭。創意可嘉,可惜門面欠奉,店主只是隨便用原子筆書寫『走地雞專門店』幾隻字張貼於門前算了,老字號的商店鼓吹金漆招牌,今天燒臘專門店卻降尊為白紙潦草招牌,專業之說,搵鬼信。

說到底,香港還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天堂,這要追究至從前學位短缺的問題。經濟起飛,專業的需求多而擁有專業資格的人才少,閣下是留洋深造的工程師,他則是學徒出身,幹活了三十餘年的老師傅,你是專業,他也是專業。朋友最近有意聘請一名網頁設計師,特地來詢問我意見,我說,要找一個懂寫網頁的人才容易,但要找一個真正的設計高手卻難,『專業設計』者,十居其九是自行杜撰的,自命一套天馬行空的審美眼光,這到底算不算專業?最後介紹了堂弟洪給她,堂弟老實地說自己不是設計專業,我就是喜歡他這樣誠實。

圖書館管理是一門專業,這並非自己亂蓋的,有專科學校,有專業學位,有學會,有出版研究刊物,也有從業員協會,只是局外人一直不認為這些『執書』或輸入關鍵字一類的工作是專業罷了。平常人對我們存有偏見,我自是十分理解,正等如饞嘴的人多,但真正懂吃的人少一樣。圖書館管理是專業,早已在這裡發過偉論,不想再嘮嘮叨叨地說過不停,反正知音者自會知曉。然而,當每回結識新朋友時,也會毫不避嫌地自我介紹為『圖書館專業』,專業就是尊嚴,人家怎樣看早已管不著,但總不成自己先失了尊嚴。

205

現代童話故事

最近在搞行山隊,因身型關係,每次上山都是大墜後份子,為免被『賴』低自己一人,總會度一堆廢話來勾引走尾二的隊友。某日山上,正當肺部嚴重缺氧之際,臨時想出了以下三個現代童話故事,純屬百分百韋信創作,童叟無欺,翻印必究。

  1. 青蛙王子 ── 某日,小女孩在溪澗遇上一隻青蛙,青蛙說,它因受魔法控制,由一個俊俏的王子變為一隻醜陋的青蛙,要解除魔法,需有人義無反顧地『錫佢一啖』,並答云娶其為妻。小女孩芳心一動,閉上眼,一面幻想著日後宮廷般的奢華生活,另一面也顧不得骯髒,頭也不回地『嘴』了下去。最後,風和日麗,青蛙沒變得成王子,只是咕嚕地暗說:『依家o的女仔真係易呃。』
  2. 睡公主 ── 睡公主因貪吃了陌生人的毒蘋果,弄得一睡不醒,身邊的七位小觀音兵急得如熱窩上的螞蟻,王子剛巧路過,見有現成便宜可撿,也頭也不回地『嘴』了下去。睡公主睡眼惺惺,模糊間認錯了人,無厘頭地拋了一句:『死佬,做乜咁夜至返?』
  3. 灰姑娘 ── 得到小神仙的幫助,終於趕得上王子的宴會,只是在廿一世紀的童話裡,魔法也來設個賞味期限,嚴令 expiration date set 在當晚十二時正。時限到了,灰姑娘依然樂而忘返,大鐘一嚮,頓時嚇得花容失色,不得不在宴會中途跑回家。孤單的王子,凝望著影單隻影的玻璃鞋,細味那段曇花一現的緣份,心頭千絲萬縷,喃喃地說:『走咁急,唔通約左 第二條仔?走下一場?』

是日普天同慶,許多年來都是一人渡過,這天晚上原本相約伊人片刻相聚,可惜跟去年一樣,最終也只是轉迅即逝的機遇。閒暇在家,盤算著秒針每下擺動的光景,一隻玻璃鞋、一張完好無缺的戲票,兩代互不相干的人物,恰像童話裡的王子,盼望的緣份都是一樣的無奈,一樣的迷茫。

207

街頭小吃

數年前香港旅遊協會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名叫《地道美食指南》。顧名思義,專門推介香港小吃名店,有老牌雲吞麵、魚蛋粉、肥鵬愛吃的蛋撻店、涼茶舖及元朗老婆餅等等。然而,地道的香港人讀後卻對其嗤之以鼻,謂這些名店仍未夠地道,要認識香港小吃,該首選咖哩魚蛋及魚肉燒賣等等街頭食品。其實旅協用心良苦,主人家邀請客人來嚐點心,總不成要人當街『拮魚蛋』般失禮,難登大雅之堂為次,吃壞了人家的肚子事大。

廿年前,我家居於深水埗近高登商場一帶,那裡是出了名的地痞美食區,每天太陽下了班後,大牌檔林立,無牌小販擺滿整條街,小販子大開嗓門地叫賣千奇百怪的小食,蛇膽、臘味飯、沙嗲串、燒魷魚,林林總總,應有盡有。去了美國後,最令人懷念的便是這個在高登商場門口的小吃墟。後來某一年,香港鬧了一場肝炎的恐懼,政府雷厲風行地把這些街頭小吃給取締了,回港後,偶爾仍然發現零星的小販子冒險開檔,但再難復見當年那個門庭若市的景況。

多年來政府大力推行公民教育,給這些街頭小吃都冠了一個聲名狼藉的評價,雖然許多街頭小販都先後置了店舖繼續經營,但仍舊脫不了其跟病菌勾結的嫌疑,關心健康的朋友都敬而遠之。近年百業蕭條,食肆紛紛開源求存,傳統街頭小吃如雨後春筍般在名店的餐牌上出現,大店如超級市場、許留山及七十一等均公開售賣咖哩魚蛋及魚肉燒賣。換一個門面,竟然給地道小吃成了主流美點,並且大受歡迎。時移世易,同一款小吃有不同待遇,不是食客消費力下降的關係,只是市民對老香港的鄉愁復辟,在經濟不境的日子裡,人愈會懷念昔日的光景,這是政府如何也粉飾不了的現實。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