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圖書館的問與答

在貝蒂同志的串針引線下,解答了某研究生關於電子出版的問題,內容節錄如下。花了一個下午去解答,加上最近鬧稿荒,用得唔好o徒,好拿來填塞網絡空間。

1. 如何定義「電子出版」呢?

電子出版一直沒有正式定義過,間中有零星的標準公佈,但還未有一種為人所廣泛採納。現時不同供應商仍然處於百花爭鳴的時代,今天可以是 PDF,明天可以是 Microsoft。關於不同標準,閣下可以參巧 Openebook standard, EBONI standard, AAP matadata standards for ebooks 等等。

最簡單的定義,是凡把內容電子化,都可以稱為電子出版*。在版權法的範圍內,簡單如網站裡的內容也屬出版物,例如 cnn.com 等。只是依各用者所需而衍生出的定義卻略有不同,以我館為例,電子書以印刷出版﹝printed material﹞電子化為藍本,即電子書均需具備印刷書的特性,例如書頁、目錄、封面、作者、出版日期等等。

註:電子出版範圍太廣,往後只有專注於我熟悉的電子書。

2. 全世界的電子出版發展始自何時?為何開始?

最早的電子書要算 Project Gutenberg,始於1971年。創建原因不明,只是有人覺得把書本電子化了是個很酷的主意,便開始幹起來。但直至互聯網的出現,電子書才開始受重視。電子書的開始其實是單純地追趕著科技的潮流,乘著互聯網的商機,書便順道e了起來。若硬要給電子書一個發展的起點,我會選擇 1998 年,原因開始時各家自掃門前雪,各有各的格式及標準。自1998 年起,開始有人歸納了 OEB 標準,同年也是 netLibrary﹝全球最大的電子書供應商﹞的成立日期。自此以後,netLibrary 在電子書的發展上成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3. 有關電子/數碼出版的發展過程,有哪類型的出版產品?市場反應及發展潛力?

電子書發展主要分了兩個主流:網上版及下載版。顧名思義,網上版是把內容搬了上網,用者經付款及注冊後在瀏覽器上閱讀,netLibrary、Books24x7 及超星書庫屬此類,主要是由內容供應商向書商洽購了電子版使用權後,再轉售/租與個人或機構。此類服務一般會供應大量電子書給用者選擇,格式以 HTML 及 PDF ebook 為主,也有自行研制的格式,例如超星書庫等。

另一種是用者經付款及注冊後在網站把書下載至個人電腦或電子書閱讀器上,一般是書商自行供應書店售賣,例如外國網上書店及商務網上書店等,格式以 HTML、PDF 及 Microsoft ebook 格式為主,這類服務也特別開發電子書閱讀器,體積介乎手提電腦與 PDA 之間。

電子書的商業發展一直強差人意,直至 2001 年 netLibrary 宣告財政危機時問題變得更表面化。電子書的失敗原因有二:

出版商對電子書發展過分保守,擔心電子書令盜版更加猖獗,直接影響印刷版的銷路。為此,批出電子版權的書目遠比印刷書少,加上誇國的電子版權守則還未成熟,令用者在電字書的選擇遠較印刷書為少。

電子書並不十分易用,首先一定要依賴電腦,對用者有科技歧視;另外電子書也不能像印刷品般可以隨身攜帶。再加上出版商對電子書發展過分保守,電子書一般都加上許多閱讀限制,從而阻礙了電子書閱讀的自由度及易用性﹝user friendliness﹞,多年來,讀者對電子閱還並未能適應,仍然慣於依賴紙上閱讀模式,這令電子書發展舉足不前。

另外,中港台電子書發展最大的障礙是盜版。在內地,許多網站已經非法地把數以十萬計的書本電子化了,有的還打著國家發展計劃的旗號,進軍國外市場,這令實際花錢談版權搞書本電子化的書商望門卻步。

4. 有關電子書的問題:香港商務印書館何時和貴館合作,供應 OEB 格式的電子書?內容是以什麼為主題?如何借閱?為何選擇OEB格式?

我館跟商務合作自2001年,內容以文史哲為多數,但從沒有以此類書目為主,只是文史哲的書目較易取得版權,及內容壽命也較持久而矣﹝跟電腦書及商業書比較而言﹞。

借閱模式跟 netLibrary 類同,以同一時間只可以供一人借閱模式,每次不間斷的閱讀限於二小時以內。

我館實際以 XML/HTML 格式運作,OEB 只是製作電子書的 XML 規格,原因不能考究,大概也是參照 netLibrary 的。

5. 有關電子圖書館的問題:全球最先創立的電子圖書館,始於何時何地?為何開始?內容是以什麼為主題?如何借閱?好處與壞處?從圖書館角度出發,未來的電子圖書館發展趨勢如何?學校資金投放情況如何?讀者使用概況如何?

圖書館的角色一般都較為被動,電子圖書館的成立視乎供應商而定,九十年代開始有 databases,把期刊電子化了,圖書館引進了電子期刊服務後,便正式促使電子圖書館的成立。Database 是由 Indexes 開始的,Indexes 是指一類搜尋相關期刊的工具,首先是 Indexe s電子化了,及後逐步加進部分期刊全文,即 Full Text Indexes,再發展至現今的 databases。電子化Indexes 中,最早是醫科的 Medline,始於美國,線上搜尋模式的 Medline 可追溯至 1971 年。

電子書庫一般以 netLibrary 為起點,即 1998 年,也有零星財雄勢大的美國圖書館在 1998 年以前自行創建電子書庫,但一般以舊書為主。鍾情於舊書的原因大多是因為版權問題,舊書的版權較容易處理,有部分書本的版權更是過了期﹝即五十年期﹞。相對來說,這批舊書也沒有閱讀限制,任由讀者自由閱讀及印列。例子可參考 University of Virginia Library 及 Making of America fro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電子圖書館好處在於讀者可在何時何地享有圖書館服務,壞處是我們稱為 Disintermediation 的現象,即讀者跳過圖書館服務直接從書庫裡找資料,怕的不是圖書館員會從此失業,只怕資訊取存﹝Information Retrieval﹞的質素從此下降。

未來圖書館的發展理所當然地會引進多元化的電子資料,但仍會爭議應否循印刷及電子資料雙線發展,還是由電子資料取代了印刷資料的單線發展?雙線發展即館藏印刷書目跟電子書目分家,各自獨立訂購並作館藏評估,好處在於讀者可以自由選擇閱讀印刷資料還是電子資料,壞處是會加重圖書館用以買書的經費。單線發展是館藏印刷書目跟電子書目混為一體,好處在於節省空間及人力資源,壞處是強制地要使用者選擇電子資料。圖書館各有所好,因為我校跟其他大學性質不同,我館屬於後者,所以我們經常會對用者說:『很抱歉,我們只有電子版。』事實上,部分讀者仍然對電子閱讀感到抗拒。

圖書館資金因資源電子化而作了革命性的改變,自九十年代開始,引進了databases,令圖書館的經費加了額外的開支。未來因電子書加入,書商也改變了其收費模式,從前書本是支付了一次費用後便永久擁有,如今電子書則需要定期支付費用來維持其擁有權,情況好比閣下訂閱了網上壹周刊一樣,不付款,電子書便從書架上消失。長遠來說,圖書館的資金投放也會受此模式所影響。

至於讀者使用情況,一如前述,電子閱讀還未普遍受落,直至一天書商放寬了閱讀及版權限制的話,使用情況才有機會改善。

152

幸福是一門賠本生意

電子書庫是校內一個高消費的項目,單以書本的經費便達數百萬元,圖書館每年都為張羅這筆款項而大傷腦筋。最近大學財政出現困難,首當其衝是電子書部門,一直跟我館合作的電子書製造商大為緊張,為保來年訂單而紛紛割價讓步,更以不設訂單數量下限作招徠。這一招其實很冒險,理論上他們可能只為了一張訂單而維持整條生產線,不問條件的關係我們稱為義氣,但在商家眼中,並沒有義氣可言,誰會願意做賠本生意?口裡說不設最低訂單數目,但其實心裡有數,各懷鬼胎。

日前得悉張國榮自殺的新聞,他遺下了一句說話:『我一生冇做過壞事』,然後從文華東方酒店二十四樓跳下,一個令人婉惜的結局。無可否認,張先生是一個不節不扣的好人,好人應該有好報,這是自小學習到的教誨,長大後才發覺好人跟好報其實是兩馬子的事情,當一個好人是自己的選擇,不去當好人便只有當壞人的份。但好報卻是際遇問題,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勉強要把兩件事物連在一起,只有徒添煩惱。

張先生所得的報酬已經比一般人要多,付出的有了回報,夫復何求?只是他的要求也一樣多,所以他比平常人更加不快樂。人生不是一種生意交易,每一分付出是沒有價目的。相反,每一分收穫也是沒有價目的,幸福的人懂得不望回報,所以才不會怨天尤人;幸福的人也懂得不計付出,因為選擇做了好人才會問心無愧。說到底,幸福是一門賠本生意,賠得起,才有資格快快樂樂地活下去。

127

錯別字

云云電子書管理的日常職責當中,包括校對我館製作的電子書,一天大概只有三本書左右,但單這三本書便足夠把我弄得死去活來。因我館開創了自行製作中文電子書的先河,事無大小都得作開荒牛,沒有人來作指導。有時候,雞毛蒜皮的事會弄上半天。

今天,便因三個別字,跟內地的電子書製作商搞了大半天,事源某些字,內地的寫法跟香港不一樣,「黃」寫作「黄」、「拔」寫作「拨」、「拐」寫作「﹝手另﹞」,各執一詞,最後一動不如一靜,息事寧人算了。

因背負著學術責任的關係,應該對別字要執著,自小學起便要緊慎,何況大學?奈何別字問題博大精心,非我一介『冇』夫﹝冇料之夫也﹞可以解決。君不見每隔數載,便鬧一鬧該是時間還是時「奸」?是身份證還是身分證?連香港人也搞不清『港』字的最後一筆該不該向上勾?Well,假若連百萬富翁顧問團也搞不清『繩』字該多少劃的話,我又何必對三個別字諸多留難呢?

17

 

薄荷糖回來了

『薄荷糖回來了!』這可算是我新職位的第一個任務。這星期,告別了免費資源職位,轉到電子書庫工作。新工作暫且按下不表,對舊職確實有點捨不得。說實的,從前免費資源計劃只有概念,我把概念落實了,由健立起一個簡單的資料庫、組織了初步的指引,然後把每個有學術價值的網站從互聯網上找出來,現在大概有八百個網站、擴展至四人小組(同是專業圖書館員),並覆蓋了超過一半的學科,儼如一個小型的 Professional Subject Directory。四個月來的工作,這算是交足了工課。

可是免費資源計劃前境不太明朗,可能會因資金短缺而中止,明哲保身,還是選擇了合約制的電子書庫職位,而上司也希望我把免費資源計劃的成績轉到較受重視的電子書庫上;知遇之恩,無時或忘。受訓的第二天,便接了上司的第一份通告:『薄荷糖回來了!』聽清楚,才知道是『博學堂回來了』。

註:博學堂是香港第一所網上書店,重開後首創電子書庫,也許以後會跟博學堂有合作機會,所以上司要我等別注意,是為第一個『柯打』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