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石湖墟

從美國回流後不久便住在上水,屈指一算,也有十多年了。關於上水及石湖墟的資料,可查證的實在不多。許多年前在電台聽陶傑說『上水』的意思是漁民上岸的意思,這個說法從來得不到證實。然而,根據粵語維基記載1,上水圍內村立於梧桐河對上,廖氏族人便稱之為『上水』。如果這段資料屬實,上水的『水』其實指梧桐河。至於『石湖墟』,百度百科說石湖墟前身是採石場2,這個說法也得不到證實。不過『石湖』在本土地名使用上確實有採石場的意思,八鄉便有一條打石湖村,前身為採石場,九巴的路線仍然保留著當年石場各單位的名稱,例如打石湖橋頭、打石湖村、打石湖、打石湖石塘等等3。雖然打石湖石場已關閉多年,但村口的石藝廠卻依然營運。

在《被違忘了的鐵路》裡提及,沙頭角的東和墟一直是深圳及北區一帶的主要墟巿,村民從陸路及水路把農作物運到東和墟販賣。但自 1898 年新界被租借給英國作殖民地後,港英政府便開始在沙頭角設關,逐漸限制北區居民出入沙頭角。基於這個原因,上水廖氏族人便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在石湖墟設立墟巿,並且愈做愈大,吸引了上水、粉嶺,甚至大埔一帶村民到來做買賣。只不過現時的石湖墟並不是當年的模樣,今天的石湖墟乃是五十年代經歷過兩場大火後,花八年時間重建而成的,所以現時石湖墟的唐樓都是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興建的,而石湖墟大多數的街道都以『新』字命名,例如新豐路、新成路、新功街、新樂街等等。

說起五十年代的兩次大火,有傳言說是聯和墟的人放的4。既然是傳言,當然口說無憑,歷史學家不會輕信,但研究掌故的人卻如鑊至寶。然而肯定的是,石湖墟和聯和墟當年確實不十分咬弦。話說石湖墟一直由廖氏管理,非廖姓農民往往遭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導至一批非廖姓的鄉民集資另外建立聯和墟,而聯和墟和石湖墟相距只不過一公里,連墟期都設在同一日(即舊曆日期尾數逢一、四、七),兩墟直接構成競爭。如此看來,他們的不咬弦的確真有其事。相同情況在鄰近的大步墟及太和墟也出現過,前後版本一模一樣,只不過由廖氏改為鄧氏,以後有機會再說。

1. https://zh-yue.wikipedia.org/wiki/%E4%B8%8A%E6%B0%B4
2.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11089.htm
3. http://www.careaction.org.hk/issue87/3Persons.htm
4. http://www.luenwohui.org/34903306932405532862653063188123994328792164422687-2356737806259252010722810.html [Internet Archive]

50 年代上水石湖墟,今新康街及巡撫街交界。(版權為政府新聞處所有)

453

2 Replies to “上水石湖墟”

  1. 你好!我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最近得知我的公公來自石湖墟,但是沒有其他資料可以追蹤我們的祖先。聽說公公(丘煌)12歲便跟著媽媽(蘇運)下南洋,然後在馬里西亞落地生根。公公很早離世,我也沒有緣份見他一面。
    看了你的文章,很想知道哪裡是否還有一些舊的祠堂或者一些會館可以找到一些資料?

    1. 石湖墟以本地(廣府)人為主。有廖姓,候姓等圍頭大族,講本地圍頭話,附近有少量客家人,若你公公來自上述大族,就比較容易在舊的祠堂找到資料。不過會下南洋一般都是客家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