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 vs. 茶餐廳

經濟好轉了,看看社會上的蛛絲馬跡後不難發現。半年前正值沙士肆虐,飲食業生意慘淡,迫於無奈,大酒樓唯有搬出三十八元火鍋『步飛』任飲任食的優惠,但依然乏人問津。半年後的今天,跟 K 去了一家日本餐廳搞的五十八元火鍋任食,景況差天共地,全場爆滿之餘,還要預早兩天訂位,隱約有當年繁華的影子。市民消費力上漲,食肆隨即坐地起價,最近圖書館在籌備年尾的退修會, 秘書向場地附近的茶餐廳問價,九月中他們的到會價目才四十元一位,至九月尾時已漲價五成至六十元一位;再下一城,十月頭向餐廳接洽時,他們又抬價至八十元一位。想發達,不妨考慮投資茶餐廳的股票,入一兩手熱奶茶及奶油多,半個月毛利一倍,比什麼科網紅籌的有更好回報。

然而,市民的消費力上漲跟收入並不一定成正比,百物騰貴,人工照減,這是一個可悲的經濟現象,經濟好轉並非因為我們消費力上升,只是市民悶得荒了,自掏腰包娛樂一下。長此下去,不知這個經濟復甦現象能夠支持多久。前陣子一篇報導,謂一名年輕女律師為節省一元左右的車資,而冒險使用小童車票,因小失大,最後更賠上前途。但令我留意到的是當時人畢業於城大法律系,後負笈英倫修畢法律博士課程,在一間律師樓當見習律師,月入才不過萬二元,比不上地產經紀、IT 人、甚至排隊黨的收人。順帶一提,圖書館員的月薪底價已經下跌至一萬大元,有時候想,書讀得多有什麼用?

讀書人薪金豐厚、收入穩定,這個家傳戶曉的定理,恐怕要由今年起改寫。高等學府之間一直流傳著減薪的傳言,說的並不是早前立法局通過的公務員薪級制的減薪,而是更大刀闊斧的節省開支。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因為薪金是大學的主要支出,政府早年宣佈削減對大學的經濟支助,幅度比公務員的百分之六減薪要多許多,一眾『讀過書』的員工細心分析,不禁問:『錢從哪裡來?』

身受其害,經常留意有關大學的新聞,一時說院校向富商拋眉眼,一時說收生搶客,各校也不斷搞公開活動,源是開了,節流則只是遲或早的問題。學院全線自動流失及 hiring freeze 已經是不明文的規定,然後靜待誰來率先跟公務員的薪酬點脫勾 ﹝意味減薪幅度不受限制﹞,那鼓無形壓力跟《侏羅紀公園》裡的暴龍迫近一樣。先拔頭籌的是被教統局羅太向其學生呼籲『讀果行唔一定要做果行』的教育學院,首先推出肥雞餐,奈何我們行頭窄,轉行不易,退休計劃吃力不討好。第二位是城大,上周末到了那裡晚膳,碰見跟 L 熟稔的某學系副主任,言談間傳出驚人消息 ── 副學仕計劃減薪兩成,在半信半疑之際,城大於前天對外公佈了此項消息。

今天人人自危,連讀書人也自身難保,鐵飯碗隨時敲得爛,前境並不如火鍋任食般樂觀,不如我們都轉行到茶餐廳幹活好了。

188

人情味

喜歡乘搭小巴,貪其仍舊保留那一點人情味。記得一次,某乘客對地區不甚熟悉,司機指手劃腳之餘,索性繞多一點路,親送其到目的地;另一次,某搭客短了碎錢,換了司機酌情處理。如斯體貼的服務,間中也可以在小巴上看到。其實只要是路線途經的非禁區地段,只要張揚一聲,任何位置也可以下車,單是這樣個人服務,已非其他廉價的公共交通工具能及。當然,人情味是需要建立在營商的彈性之上,閣下可以享受小巴司機的殷勤款待,但也要忍受天氣惡劣時無理抬價,超速甚至態度惡劣等等。

跟小巴一樣,茶餐廳也是滿有人情味的,老家附近的茶餐廳伙計跟我哥十分熟絡,每逢賽馬的周六早上均互相『咬耳仔』地交流投資心得,早餐不外乎餐包、奄列、麵、咖啡或茶,問一問:『沙爹通粉改肉丁麵得唔得?』當然可以,咖啡少奶多糖不成問題,不要餐包奄列少收五元八塊也成,不妨下次試一試。反觀現今的集團式食肆,1 號餐 2 號餐 3 號餐 4 號餐 5 號餐 6 號餐,一切都制度化了,問一問:『一個餐把薯條換成蘋果批成不成?』包保碰釘。

前陣子應大學的安排,修讀了一個客戶服務的課程。近年大公司都喜歡朝這方向研究,無他,制度無疑能夠提升社會效率,但硬要顧客代入一個既定的服務模式,畢竟跟令客人諸多不便。課程帶出的其中一個訊息是 ── 『制度之餘,不妨加點人情味』,以公司利益的大前提下,一個快餐把薯條換成蘋果批有何不可?只是人情味跟制度往往彼此衝突,有時候並不是可否把同價食品互相取代的問題,而是香港分店的小職員根本無權推翻美國總公司的制度。再說,老麥的收銀機也沒有此項選擇,顧客空嘆奈何。

最近大學正鬧著薪酬脫鈎的問題,我極力反對,倒不是害怕減薪。時不與我,在下的薪金已經減無可減,脫不脫鈎跟我影響不大。只是私人機構一般比較有人情味,遇上公司營利,老闆眉開眼笑,人工節節上升,再拍一下馬屁,晚飯唱 K 抽獎由老闆包辦。公職人員沒有人情味可言,搞不好反被扣上貪污的帽子,最後一切遵從制度化,薪酬的升降其實全由一套表現評級決定。反正董特首及以下的全是受薪之輩,錢不出自己袋,人人獲評中上位置,每年增薪一點,皆大歡喜。不管外頭風吹雨打,還是天色清朗,我們也只是每年一點,既不風流,也拒絕折墮。若薪酬脫鈎了,公職人員失了既有制度,也欠缺人情味,這份工,誰來幹?

177

一個像茶餐廳的男人

經常光顧茶餐廳,並非擁有特別的喜好,反而對其食品質素及衛生標準不敢恭維,只是茶餐廳是香港的飲食文化。旅美十三年裡都沒有上過茶餐廳,現在則是拼命地去填補人生的缺憾。香港的茶餐廳有其獨有風格,只是菜式委實千篇一律,常客大多心中有數,不看餐牌也罷,早餐午餐茶餐晚餐常餐快餐,ABCD,來來去去幾個熟識的粉麵飯,左配右搭,殊途同歸1。在同業劇烈的競爭底下,唯有各自標榜『特色小菜』,一時間煲仔飯、豬扒包、葡撻、走地雞、豬骨煲成行成市,標奇立異,其實換湯不換藥。

近日發現茶餐廳有另一類同之處 ── 鹽瓶總是倒不出鹽來,香港的夏季一般比較潮濕,鹽結成了小塊,鹽瓶瓶孔較窄,鹽常常擠在出口處,任搖也搖不出來。老闆靈機一動,加了一點米粒在鹽瓶,米有抽濕功效,鹽結不成塊狀,但因米的質量比鹽輕,搖的時候一樣擠在瓶孔處,鹽還是灑不出來。

某日 R 想起前男友的總總不是,最差勁的一項,要算他滿腦理想,卻光說不練的性格。這種人慣性憤世嫉俗,埋怨懷才不遇,一直 complain complain complain,卻從來沒有為理想出過一分力。如此男人,身邊總會找出一兩個來,他們好比茶餐廳裡的鹽瓶,滿肚計劃,卻總是搖不出任何行動。卅歲過後,驚覺時日無多,立刻找些課程來自我進修,勞力地向目標踏出勇敢的一步,沾沾自起,可惜只有三分鐘熱度, 像放了米粒的鹽瓶一樣,一樣搖不到任何東西出來。

討厭這種空談理想的人,他們沒為目標努力過,沒資格去埋怨人生。嘴裡說得舌粲蓮花,卻是茶餐廳裡的掛名『走地雞』,骨子裡還是沒『走』過『地』的雪藏凍肉,騙得過萍水相逢的新知,卻瞞不了心水清的舊雨。我敬佩肯為理想奮鬥的人,嘗試過,不論最後成功與否,同樣都屬人生的勇士。沒有理想的人常常被批評缺乏上進心,但我卻認為沒什麼問題,他們既沒有要求,也不會去羡慕人,只要三餐一宿,生活舒適便可,一派超塵脫俗的樣子,其實這種人活得最快樂。

 

  1. 這裡借了麥兜電影裡的橋段一用,無意掠美,只是每當想起這個怪現象時,必然聯想到這個諷刺時弊的笑話。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