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張愛玲與《半生緣》

寫作人十居其九都是張愛玲迷,偏偏我是另類。我不喜歡張愛玲,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這弄堂在很熱鬧的地段。沿馬路的一面全是些店面房子,店家卸下來的板門,一扇一扇倚在后門外面。一群娘姨大姐聚集在公共的自來水龍頭旁邊淘米洗衣裳,把水門汀地下濺得濕漉漉的。』

故事以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作背景,社會、生活、經濟、政治等狀況跟現在大不相同。我承認自己的孤陋寡聞,因為對那時候的上海不甚了解,所以未能代入張的小說世界裡去。

『沒有遺憾的愛情就不是完美的愛情』

這就是張愛玲所偏愛的宿命愛情觀,故事寫得賺人熱淚,但為什麼要有遺憾的才算愛情?

『在黑暗中,那香水的氣味越來越濃烈了,她忽然覺得毛骨悚然起來。她突然坐起身來了。有人在這間房間裡。』

曼楨的美,是著墨於性格上多於外表的,她堅強、能幹、熱心、充滿朝氣,活脫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女神形像,與現今的香港小姐成了強烈對比。但宿命卻安排了曼楨蹧蹋在全書最差勁的那個男人手上,一句『有人在這間房間裡』說得陰森、含蓄,一如所有讀《半生緣》的讀者一樣,心裡一直在問:『究竟曼楨怎樣了?』但作者卻故意在往後的一段文字裡大賣關子。讀到這裡,我禁不住地忐忑、悵惘、心悸。那時候剛好在醫務所裡等著量血壓,如是者、又免不了被醫生『吸』了一隻黑豬,百辭莫辯,責任當然都要怪在張愛玲的身上。

『我們回不去了』

這是整套《半生緣》裡最具代表性的一句對白,寫出了筆下人物的宿命,也看出了張對這種宿命的悲觀。然而,宿命雖然是天意,但人紿終有權去選擇如何面對這種宿命,假若每當我們失敗、失戀、失業或失學的時候,兩三下子便搬出『回不去了』這句說話,我們豈不都變得自暴自棄?試想想,

  • 某學生考試『肥佬』,老師不去鼓勵,反而搖頭嘆息:『回不去了~~~』他理應炒魷。
  • 某某失戀,正要跳樓之際,你會不會火上加油地說『回不去了~~~ 跳下去吧』?
  • 看醫生的時候,他皺起了眉頭,放下聽筒後嚴肅地跟你說『回不去了~~~』,會不會把你嚇得半死?
  • 行山時,遇上路標含糊,迷了路,假若這時有團友在身後幽幽地說『回不去了~~~』,看我敢不敢一腳把他踢落山。

我有幸讀過《半生緣》未修改前的《十八春》版本,但找不到裡頭有『回不去了~~~』這一句說話﹝也許是我讀的版本有缺失,請讀者賜正﹞。結局是豫瑾跟曼楨發展了下去,世鈞與翠芝也相安無事。在原本的故事裡,男女主角並沒有『回不去了』,反而是朝另一個方向發展。因為《十八春》的結局是張愛玲順應當時的政局而寫成的,後來才給刪去,有細心的張迷去琢磨那一句話,究竟張愛玲單純地指曼楨與世鈞『回不去了』,還是暗指自己對昔日上海的懷緬?無論如何,愛情故事的結局可以變,宿命也不一定是『回不去了』,其實都在乎人的選擇,可以是世鈞、可以是曼楨、可以是張愛玲、也可以是你、是我。

284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