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漢人、唐人,還是華人?

前文提及,『漢』、『唐』及『華』其實都代表中國,外地僑胞常會自稱『漢人』、『唐人』或『華人』,中國人在外地聚居的地方都叫『唐人街』,今天大多都會改稱華埠或中國城。『漢』、『唐』、『華』看似是同義詞,但從微觀角度來看,它們的意思其實不一樣。舉一個例子說,在外地華人圈子中,大家認同自己是華人,但假如說大家都是漢人,或許會有位來自北方的朋友說自己其實是滿族後裔。

然而,漢人有別於華人,並非自古以來的事實。『華』早在漢朝以前已經出現,意思是中原華夏民族,亦即『中華』一詞的來源,族群其實跟漢族大同小異1。有趣的是,『華』本來並無族群的意思,大意是指中原地方(相比外邦胡人)比較文明及繁華,所以用『華』來形容這個地方。古籍中一直有以『華』來表示漢族人,例如前文引過的《鄭開陽雜著》中有提及漢城內『一依華制』。漢族即是華族,這個關係維持到民國時代為止,當年孫中山主張五族共和2,『華』被賦予包含滿、漢、蒙、回、藏五大族的新定義。在此以前,滿漢之間,理應是有等級的。由此可見,『華人』(以現今定義來說)應該是 1911 年以後的事了。

那麼漢人和唐人又有沒有分別呢?首先,以歷史時序來說,漢人比唐人早出現,『漢』『唐』二字所表示的民族範疇也有分別,這件事源於國土不斷整合,胡人不斷漢化有關。漢朝之前是秦朝,秦之前是春秋戰國時代,正宗『七國咁亂』。當秦國統一了天下之後,順理成章地,齊人、楚人等都要統稱為秦人,及後變為漢人,這是實際的社會變化需要,但為何不是秦人名流青史呢?這是除了國土整合的因素外,還有政制及宗教的大整合,儒、釋、道在中國流行了二千多年,都源於漢室的大力推行所致。

唐朝也是經歷過一場民族大整合後才建國的。隋唐以前是五胡十六國年代,比『七國仲亂』,當中除了漢族外,還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等外族。當隋唐再度整合了中國後,也需要以『唐人』來代表大融合後的新生民族。一如上文所說,『唐人』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近代,所以不論遠近。海外華人聚居處都叫唐人街,據清.《琉球國志略》卷四記載:

賜閩人三十六姓3居之,不他徙;故名唐營,亦稱營中。後改唐榮,以村中貴者爲總理唐榮司。

而 1673 年納蘭性德所著《淥水亭雜識》裡也說

日本,唐時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謂之大唐街,今且長十里矣。

另外清代顏斯綜之《南洋蠡測》亦記載星忌利坡(即新加坡):

有唐人墳墓記梁朝年號及宋代咸淳

雖然嚴格來說『漢』『唐』『華』各自擁有不同年代和不同族群的背景,但在外邦人眼中,它們都代表中國,就像漢方及唐揚一類詞語,並無細分當中的族群分別,反而常見『漢』『唐』『華』交錯使用,例如《明史》卷 324 〈真臘國〉裡說:

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

然而,『漢』『唐』二字用法,原來也有細則。據宋.朱彧《萍州可談》云

漢威令行於西北,故西北呼中國為漢;唐威令行於東南,故蠻夷呼中國為唐

這說法跟歷史吻合。陸上絲綢之路由漢朝張騫出使西域開始,而海路經商則由唐代在廣州設立巿舶司(即今天的海關)開始,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無論在語言、習俗、文化上均可見一斑,所以日本及南海各蕃屬國都稱中國為『唐』,這是可以理解的。

  1. https://zh.wikipedia.org/zh-hk/华夏
  2. https://zh.wikipedia.org/zh-hk/五族共和
  3. https://zh.wikipedia.org/zh-hk/閩人三十六姓,乃明朝賜予琉球國的中國福建人。
1971 年李小龍電影《唐山大兄》,片名意思是來自中國的大哥,故事講述李到泰國工作後所遇到的不平事,可見當年海外華人仍愛以『唐山』來稱呼中國。來源:網上圖片。

464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