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下的阿北

早前網絡流傳一個問題,大意是說某商人以一元買了某貨品,卻以兩元賣出去;又以三元買回來,以四元賣出去,問商人一共賺了多少,並聲稱答案不是兩元,而是一元。某朋友說以 Balance Scorecard 方法破解了疑團云云,並列出大條道理為什麼商人只賺了『一元』。以我見解,那只不過是一個語言陷阱而已,要萬千網友疲於奔命去解釋一個錯誤答案。就算 Balance Scorecard 說得通,那只算是商人只獲『一元』這個分數,而非實質金錢上的價值。實際的財務結算下來,商人還是賺了兩元。

我一直對 Balance Scorecard 這類表現指標不置可否,在右則的關鍵詞雲裡可以找對幾篇針對﹝工作﹞表現指標謬誤的舊文。其實表現指標是電腦文化爆發後的副產品,因為系統分析必須依賴數據,所以管理人硬要把『表現』轉化為分數。當某項表現分數不及格時,代表這個項目需要改進了,這是看似很顯然易見及非常科學化的分析結果,其實又是一個數據陷阱。

表現指標的問題在於好壞本來是一個感觀上的判斷,要完全公平地去數據化感覺是不大可能的事。許多人退而求其次,以最簡單的方法去訂立表現指標 ── 例如上述的賺與蝕的計算。噢!閣下本來可以多賺一元的,所以指標要倒扣一元,如此類推。假如上述的分析方法正確,那麼某商人為求精益求精,多花成本及時間去完成一件商品,但又不抬價,他將無可避免地成為資本主義表現指標下的一名傻瓜。記得在西西的《我城》裡有一位木匠,恰恰就是這個傻瓜的縮影:

『他﹝阿北﹞原本是個好木匠,他堅持自己的手藝,就不如採用機器開工廠做木製品的師兄發達,只有他的想當詩人的師弟欣賞他做門的藝術。阿北的門賣不出去,他現在成了這裡的看門人。』

以今天的 Scorecard 而言,只有達到 ISO 標準的門,在這個標準之上的門已經變得毫無意義,所以阿北跟他的門的結局都一樣,活該乏人問津。

432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