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望猴神

古印度有兩個關於猴神的故事。第一個是記載在史詩《羅摩衍那》裡頭,講述羅摩王子的漂亮妻子悉多被魔鬼虜走了,王子不惜深入險地,跟魔鬼硬拼,最後羅摩王子得到猴神哈奴曼的幫助,不但打敗了魔鬼,還救出了妻子。

另一個故事則較有文學深度,紀錄在倪匡先生的《願望猴神》﹝又稱《紙猴》﹞裡:謂凡找到猴神哈奴曼的人都可以獲得三個願望,羅摩王子歷盡艱辛,在森林的深處找到了猴神,並獲得了三個願望。然而,王子並不貪婪,只要了一個願望 ── 希要猴神給他快樂,猴神想了一想,便拒絕了他的要求。王子只有鬱鬱地離去,自此不知所終。

兩個故事的分別,在於前者擁有單純的童話特質,典型的英雄救美:男主角必然是勇敢能幹的英雄、女主角恰巧又是漂亮動人的受害者,結局永遠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相反,另一個故事則強調富足不一定等於快樂,甚至連全能的猴神也不能保證誰可以擁有快樂;這不得不令人反思:每天在名利場奔波的人不一定快樂,反而拋開世俗,也許更勝人間無數。

我不禁問:快樂究是甚麼東西呢?

顧名思義,童話就是只有小孩子才會相信的故事。當人逐漸長大,便開始發覺從前夢想裡的世界,跟現實總有點兒不大像:王子還沒遇得上半個,反而身邊卻盡是不像樣的小矮人。再說,舞會中候選佳麗們爭妍鬥艷,你照破了一面魔鏡也察覺不到自己有何出眾之處;忽然間,不知緣何獲得了王子垂青。一夜,兩片溫唇伴隨醉人情話,在迷糊之中輕嚐雲雨;正當以為擁有了童話般的快樂之際,夢中人卻去如黃鶴,杳無音信。這時你才醒覺,世上真有一雙只是灰姑娘才穿得下的玻璃鞋?

諺語有云:不如意事十嚐八九,這樣愚昧的愛情童話可以隨手拈來。也許不是人不夠成熟,而是誰都會有一點潛意識的童真,尤其在失意苦惱的的時候,總希望有位王子能夠從天而降,帶給你無限量的幸福與快樂。可是轉頭細想,一段感情已經到了淡而無味的階段,應該選擇自己的快樂,還是他的快樂呢?這種複雜交錯的感情問題,當然不是猴神的仙棒可以揮之而去。童話就是童話,終究不是現實,起碼在王子與灰姑娘之間,從來沒有第三者出現過。

364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