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

在語言學的理論上,語言是因應人類生活所需而產生出來的,所以不同地區的方言會或多或少地反映出當地的文化,例如中國人對食的要求很高,所以煮食的 詞匯也很豐富:煎、炒、煮、炸、燉、燜、焗、烚、烙、煲 ……. 林林總總,外國人則來來去去只有 fry、steam、boil,要是番鬼廚師東來拜師學藝,定必雞同鴨講、『一言』難盡。相反,英國多霧,形容霧的詞彙則比中文多:Fog、hazy、 brume、mist、smog、miasma ……… ,而中文只用霧、煙霧、迷霧、噴霧,也是一個『霧』字走天涯。

要研究 一個民族的涵養,其實可以從他們的粗話中略知一二。義大利人和日本人在鬧人的時候大不了把人稱呼作豬或者蠢才,這是一個十分斯文的用語,跟英語及中文那種直搗黃龍之勢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再說,國語跟廣東話的粗話又有微妙之別,國語多用『幹』字,這個字原意解作『做』,但跟被鬧者『做』什麼則沒有清楚說明, 所以在意思上是極為含蓄的,只有鬧人與被鬧者之間才能夠意會出來。相反,廣東話的粗話則帶有一種野蠻的脾性,認為一個『幹』字不夠達意,要創做一個獨特的詞彙來表明鬧人者想『幹』什麼,字面上含有強烈的痞子謾罵意味。

在粗話的表達層面上,明顯地說出了廣東人有一種粗魯的潛藏文化。然而,在眾多的詞彙當中,最令我感覺羞愧的還是香港俚語中的一個『懶』字,不是懶惰的『懶』,應該把尾音向上提,音『懶↑』。『懶↑』是一個否定字,跟『不』的用法 一樣,但『懶↑』只適用於否定他人的優點,例如懶叻、懶醒、懶有學問、懶有文化﹝修養﹞等等,而不會見於懶蠢、懶笨、懶無知等否定缺點之上。歸根究底,是香港人普遍有一種妒忌心態,再演化為『唔抵得』,所以一遇上比自己優越的人時,不讚他『好叻』,反而揶揄『懶叻』。這個『懶↑』最令人痛心的是它把一貫的道德觀念扭曲了,把『叻』從原本的正面評價改變成負面,歪曲為一種炫耀,而把自身的不足美化為謙厚,這是典型的阿 Q 精神,依魯迅的看法,這是民族的一大禍害。

314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