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漢人、唐人,還是華人?

前文提及,『漢』、『唐』及『華』其實都代表中國,外地僑胞常會自稱『漢人』、『唐人』或『華人』,中國人在外地聚居的地方都叫『唐人街』,今天大多都會改稱華埠或中國城。『漢』、『唐』、『華』看似是同義詞,但從微觀角度來看,它們的意思其實不一樣。舉一個例子說,在外地華人圈子中,大家認同自己是華人,但假如說大家都是漢人,或許會有位來自北方的朋友說自己其實是滿族後裔。

然而,漢人有別於華人,並非自古以來的事實。『華』早在漢朝以前已經出現,意思是中原華夏民族,亦即『中華』一詞的來源,族群其實跟漢族大同小異1。有趣的是,『華』本來並無族群的意思,大意是指中原地方(相比外邦胡人)比較文明及繁華,所以用『華』來形容這個地方。古籍中一直有以『華』來表示漢族人,例如前文引過的《鄭開陽雜著》中有提及漢城內『一依華制』。漢族即是華族,這個關係維持到民國時代為止,當年孫中山主張五族共和2,『華』被賦予包含滿、漢、蒙、回、藏五大族的新定義。在此以前,滿漢之間,理應是有等級的。由此可見,『華人』(以現今定義來說)應該是 1911 年以後的事了。

那麼漢人和唐人又有沒有分別呢?首先,以歷史時序來說,漢人比唐人早出現,『漢』『唐』二字所表示的民族範疇也有分別,這件事源於國土不斷整合,胡人不斷漢化有關。漢朝之前是秦朝,秦之前是春秋戰國時代,正宗『七國咁亂』。當秦國統一了天下之後,順理成章地,齊人、楚人等都要統稱為秦人,及後變為漢人,這是實際的社會變化需要,但為何不是秦人名流青史呢?這是除了國土整合的因素外,還有政制及宗教的大整合,儒、釋、道在中國流行了二千多年,都源於漢室的大力推行所致。

唐朝也是經歷過一場民族大整合後才建國的。隋唐以前是五胡十六國年代,比『七國仲亂』,當中除了漢族外,還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等外族。當隋唐再度整合了中國後,也需要以『唐人』來代表大融合後的新生民族。一如上文所說,『唐人』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近代,所以不論遠近。海外華人聚居處都叫唐人街,據清.《琉球國志略》卷四記載:

賜閩人三十六姓3居之,不他徙;故名唐營,亦稱營中。後改唐榮,以村中貴者爲總理唐榮司。

而 1673 年納蘭性德所著《淥水亭雜識》裡也說

日本,唐時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謂之大唐街,今且長十里矣。

另外清代顏斯綜之《南洋蠡測》亦記載星忌利坡(即新加坡):

有唐人墳墓記梁朝年號及宋代咸淳

雖然嚴格來說『漢』『唐』『華』各自擁有不同年代和不同族群的背景,但在外邦人眼中,它們都代表中國,就像漢方及唐揚一類詞語,並無細分當中的族群分別,反而常見『漢』『唐』『華』交錯使用,例如《明史》卷 324 〈真臘國〉裡說:

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

然而,『漢』『唐』二字用法,原來也有細則。據宋.朱彧《萍州可談》云

漢威令行於西北,故西北呼中國為漢;唐威令行於東南,故蠻夷呼中國為唐

這說法跟歷史吻合。陸上絲綢之路由漢朝張騫出使西域開始,而海路經商則由唐代在廣州設立巿舶司(即今天的海關)開始,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無論在語言、習俗、文化上均可見一斑,所以日本及南海各蕃屬國都稱中國為『唐』,這是可以理解的。

  1. https://zh.wikipedia.org/zh-hk/华夏
  2. https://zh.wikipedia.org/zh-hk/五族共和
  3. https://zh.wikipedia.org/zh-hk/閩人三十六姓,乃明朝賜予琉球國的中國福建人。
1971 年李小龍電影《唐山大兄》,片名意思是來自中國的大哥,故事講述李到泰國工作後所遇到的不平事,可見當年海外華人仍愛以『唐山』來稱呼中國。來源:網上圖片。

464

漢城 vs 唐人街

到日本旅遊,常常會遇見傳統中國文化的痕跡,小弟曾經在《『新』的啟示》中說過『新』的發音仍然保留了舊有的『h』音,就是一例。箇中原因是傳統文化往往因為本土政治、社會等種種變遷源由而逐漸消失,反而傳統文化則在外地被保存了下來。今天,我們再研究幾個日本漢字,來看看它們背後跟古代中國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就是『漢方』、『唐揚』及『中華料理』,當中的『漢』、『唐』及『華』其實都代表中國。『漢方』就是中國的(醫藥)方劑,『唐揚』指中國方式的炸物,而『中華料理』就是中國菜。

使用『漢』、『唐』及『華』,並非日本人專美,外地僑胞常會自稱『漢人』、『唐人』或『華人』,所以從前中國人在外地聚居的地方都叫『唐人街』,今天大多都會改稱華埠。然而,不說不知,唐人街從前也有採用過『漢』這個字,那就是今天南韓首都的舊稱 — 漢城。記得十年前漢城要改稱首爾時,曾經經歷過一場不大不少的外交風波,但南韓政府堅稱該國從來沒有替首都訂立一個正式的中文名字,有輿論說這是南韓政府去中國化的舉動,因為漢城原意是中國的附屬城巿的意思。那麼我們來翻一翻書,看看古籍裡如何敘述『漢城』:

《唐書》卷二百二十‧列傳第一百四十五‧東夷

『高麗,本扶餘別種也.地東跨海距新羅,南亦跨海距百濟,西北度遼水與營州接,北靺鞨.其君居平壤城,亦謂長安城,漢樂浪郡也,去京師五千里而贏,隨山屈繚為郛,南涯浿水,王築宮其左,又有國內城,漢城,號別都。

高麗國(即今天的韓國)的漢城早已在唐代出現。然而,除了高麗國的漢城外,也曾經出現在北方的遼國:

《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錄第一‧契丹

『其立九年,諸部以其久不代,共責誚之.阿保機不得已,傳其旗鼓,而謂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漢人多矣,吾欲自為一部以治漢城,可乎?」諸部許之.漢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有鹽鐵之利,乃後魏滑鹽縣也.其地可植五穀,阿保機率漢人耕種,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漢人安之,不復思歸』。

在《鄭開陽雜著》卷五也提及

『京外儒生逐日所讀及其師職姓名簿‧録藏於禮曹每科舉後‧所訓儒生中及第三人或生員進士十人以上者‧加階○祭服、朝服、公服‧一依華制‧○每四時八節‧日及季夏‧土旺日‧鑚木改火‧○遺失小兒‧漢城府本邑保授‧願育人官給衣料』

當中對『漢城』的解釋更為詳細,可見因為『所得漢人多矣』,才需要建立漢城以令『漢人安之,不復思歸』。而在漢城之內『一依華制』,可見漢城就像今天的唐人街,不論高麗國及遼國,都是華人聚集的地方。至於漢城從何時開始變成唐人街呢?下回再說。

在日本的藥房,經常看到帶『漢』字的中成藥。
唐辛子就是辣椒,字面上指來自中國,但學者認為辣椒其實源自南美洲,西方商人經中國傳入日本。
在舊航空公司廣告中的南韓首都舊稱『漢城』。

463

文字演義

記得在圖書館學院入學面試時,系主任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麼要修讀圖書館學?當時我已經擁有一個電腦碩士學位,並在全球最大的投資銀行上班。我說:因為我想幹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系主任覺得我的選擇匪夷所思。幾年後,在文學院入學面試時,院長也問了我相同的問題,為什麼要來修讀中文?當時我的職位已經是高級館長,看來是不會『轉行』了。我說:書讀了三十年,我想修讀一些自己喜歡的科目,系主任仍然覺得我的選擇匪夷所思。事實上,往後兩年面對著學費單時,我同樣覺得自己的選擇匪夷所思。

對中文的興趣,或許源自王德威教授的『原鄉想像』,他認為海外浪人都會追逐原鄉夢想。小弟旅居海外十多年,中國文化跟相隔異地的戀人一樣,愈是若即若離,愈要感到興趣。但愈感到興趣,卻愈覺得疑惑,文化本身有許多規條,拜年、紅包、月餅、湯丸、登高等等,但從來沒有人去了解過前因後果。後來才知道,原來中國人對文化的承傳,一代接一代的承襲下來,是從來不會去問原因的。舉例說,當我上第一課研究院的中文課時,鄧仕樑教授問了一個家傳戶曉的問題:為什麼唐詩最具藝術價值?幾十年來,只有人告訴我唐詩最具藝術價值,但從來沒有人來解釋過箇中的原因。

記得中學時期,倪匡先生的小說一紙風行,許多都賣至斷版。母親在家長會上曾要求班主任向我勸說少看點閒書,誰不知,那時候老師正向我借了《老貓》及《大廈》兩部小說。除了倪匡的科幻小說,還有亦舒、古龍、金庸等作品亦非常流行。也許我比較保守,總覺得文字的魅力在於含蓄,給讀者留有幻想空間,但現代人的腦袋卻愈來愈懶,『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那及得上《赤壁》上的浩大視覺場面?不知道是否已經跟現代人出現了代溝,現代人對文字的追求己經不可同日而語。再寫手記之後,朋友第一句評語是:不看沒圖片的東西;在科林上發表了一篇沒口語的白話文字,竟然被評說在寫『古文』。

對了,為什麼唐詩最具藝術價值?鄧教授當時沒說明,或者答案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的。直至畢業後,才發覺問題本身已經存在弔詭之處:『藝術』是西方美學的定義,以西方美學觀點去評價唐詩,雖然不是新鮮題材,但足夠發揮成一篇論文了。

406

嚴禁廢話

新巴近年推行『雋語篇』標語系列。在車廂內貼上了別具心思的雋語金句,例如『不煙者不罪』、『入一步海闊天空』等等。以廣告來說,該批金句確實能吸引注意,但卻敗於其意思含糊。畢竟廣告不同於警告標語,警告標語用於提醒用者的使用規則,而公營機構裡的規則往往就是法律。而法律所偏重的,就是要意思明確﹝見《Please be considerate》﹞。舉例說,『不煙者不罪』只說不吸煙者沒有罪,但沒有說明抽煙者是否違了規,這種模稜兩可的標語實在難以發揮其『警告』效力。更甚者,例如『唯長者與行動不便者請讓坐』﹝誰該讓座?﹞、『忍一時周圍乾淨』﹝忍什麼?﹞、『入一步海闊天空』﹝入什麼?﹞等等,字面上都沒有明確的意思,讀得人一塌糊塗。

成功的警告標語有兩種寫作方式。第一種是簡潔而直接地說出規則,例如:『嚴禁吸煙』。不論用者如何闡釋、如何咬文嚼字,意思都不會被誤解。而一般人最常犯的毛病是『懶↑』有創意地加鹽加醋,上述『不煙者不罪』是一例,另一常見例子是『為他人設想,請勿吸煙』。標語最大的問題在於句法結構。這是屬於前後句的因果關係,例如:『為了妳的幸福,我才願意放棄這份愛』,說明了為了頭一句的『因』,才導致後一句的『果』。同樣地,『為他人設想,請勿吸煙』兩句,是純粹『為他人設想』,才『請勿吸煙』。這是錯的,既然規例上寫明不淮吸煙,即使用者為不為他人設想,同樣不得吸煙。所以說,『為他人設想』根本是句廢話。

警告標語的第二種寫法,是剛才說過的因果關係方式,例如:『請勿吸煙,違者最高罰款五仟圓』。用以說明規例的嚴重性。有的則指明行動,例如『翻印必究』,即如發現盜印行為,必定追究損失及責任。常見的失敗例子如:『請勿停泊車輛,違者後果自負』。『後果自負』的意思十分含糊,既沒有說明『後果』的嚴重性,也沒有說明將會採取何種行動,加上與否,在字面上意義不大,理論上也是句廢話。然而,當閣下把私家車停泊在某某夜總會門前,惹來一群紋身金毛大漢高聲叫囂:『你夠 X 膽泊架車係處,有乜 X 野事你自己因住 …..』。『有乜 X 野事你自己因住』跟『後果自負』是雅俗之別的同義句,是否也算廢話?這是不能一概而論的,視乎閣下的膽量﹝或勢力﹞多大而定。

337

懶↑

在語言學的理論上,語言是因應人類生活所需而產生出來的,所以不同地區的方言會或多或少地反映出當地的文化,例如中國人對食的要求很高,所以煮食的 詞匯也很豐富:煎、炒、煮、炸、燉、燜、焗、烚、烙、煲 ……. 林林總總,外國人則來來去去只有 fry、steam、boil,要是番鬼廚師東來拜師學藝,定必雞同鴨講、『一言』難盡。相反,英國多霧,形容霧的詞彙則比中文多:Fog、hazy、 brume、mist、smog、miasma ……… ,而中文只用霧、煙霧、迷霧、噴霧,也是一個『霧』字走天涯。

要研究 一個民族的涵養,其實可以從他們的粗話中略知一二。義大利人和日本人在鬧人的時候大不了把人稱呼作豬或者蠢才,這是一個十分斯文的用語,跟英語及中文那種直搗黃龍之勢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再說,國語跟廣東話的粗話又有微妙之別,國語多用『幹』字,這個字原意解作『做』,但跟被鬧者『做』什麼則沒有清楚說明, 所以在意思上是極為含蓄的,只有鬧人與被鬧者之間才能夠意會出來。相反,廣東話的粗話則帶有一種野蠻的脾性,認為一個『幹』字不夠達意,要創做一個獨特的詞彙來表明鬧人者想『幹』什麼,字面上含有強烈的痞子謾罵意味。

在粗話的表達層面上,明顯地說出了廣東人有一種粗魯的潛藏文化。然而,在眾多的詞彙當中,最令我感覺羞愧的還是香港俚語中的一個『懶』字,不是懶惰的『懶』,應該把尾音向上提,音『懶↑』。『懶↑』是一個否定字,跟『不』的用法 一樣,但『懶↑』只適用於否定他人的優點,例如懶叻、懶醒、懶有學問、懶有文化﹝修養﹞等等,而不會見於懶蠢、懶笨、懶無知等否定缺點之上。歸根究底,是香港人普遍有一種妒忌心態,再演化為『唔抵得』,所以一遇上比自己優越的人時,不讚他『好叻』,反而揶揄『懶叻』。這個『懶↑』最令人痛心的是它把一貫的道德觀念扭曲了,把『叻』從原本的正面評價改變成負面,歪曲為一種炫耀,而把自身的不足美化為謙厚,這是典型的阿 Q 精神,依魯迅的看法,這是民族的一大禍害。

314

斤有漢汗都要死

劉慧卿辦事處早前遭愛國人士縱火,牆上留言恐嚇:斤T有漢汗都要死,看後彷如丈八金剛,叫人摸不著頭腦。幸虧記者想像力豐富,大字標題給讀者解了畫,原來七個字中錯了兩個字,應該是『所有漢奸都要死』。這段報導令我哭笑不得,笑的是愛國者知識水準有限,竟然還厚顏地去批判誰愛國誰不愛國;哭的是我們其實在五十步笑一百步,誰敢說自己不會寫錯別字的,便先站出來指責他吧﹝借了一個聖經故事作比喻﹞。香港人大概不會在這七個字裡連錯兩個字這麼羞家,但在十七個字之中,或許都會錯一個別字。我曾經頑皮地去考身邊的朋友,要他們默寫:『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發覺一眾高薪厚職的專業人土﹝當然,幹寫作或唸中文的除外﹞,竟然沒有一位能夠把它寫得完整,足證我們跟愛國莽夫一樣 ── 羞家。

要根治香港人錯別字的毛病,要先從 ICQ 語言入手,網上一切代替詞都需要糾正,例如什麼是『5D』、『令女』?很佩服網友的創意及想像力。網上人原本為求把難寫艱澀的生字簡化,紛紛用上代替字,雖不鼓勵,但仍然可以理解。但年輕人都愛鸚鵡學舌,網上便流行著這些不三不四的中文,例如『咩樹?』、『仲咩話我?』、『唔豬妳講咩』等等,但『樹』比『事』或者『豬』比『知』更加複雜,年青人用上了這些代替詞,除了貪玩外,我再想不出還有什麼理由可言。然而,我們不能因為好玩而抹殺了文字的藝術,學生錯別字的問題已經夠嚴重了,連中文的根基也打不好的話,便不能未學行先去學走,在玩這些遊戲文字之前,唔該,請先練好正字。

要數錯別字最厲害的地方,非香港的食肆莫屬了,內地研究簡體字的專家大可以到本地茶餐廳走一趟,必定增廣見聞,大開眼界。香港的伙計落單用字的簡化程度,實在匪夷所思,中國四大發明:粥粉麵飯,一概都有相應的代替字。請問伙計寫著『X肉反OT』代表什麼呢?答案是『叉燒燒肉雙拼飯加檸檬茶』,『OT』賣得多了,但我敢保證,他們一定不會寫『檸檬』二字。某次在酒樓午膳時,叫了一客喜愛的『北菇乾燒伊麵』,伙計在賬單上寫著『北古干 C E 面』,六個字當中簡化了五個,死未?但我肯定廚房師傅必定是猜謎語高手,因為傳出來的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乾燒伊麵』,而非『乾屍塊面』。

273

大聲永遠是對的

這個世界,真理長存,視乎堅持的人是否夠『人多勢眾聲大夾惡』,提倡這個主義的,正是我們偉大的毛主席。自 49 年解放以來,因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關係,我們的『新中國』便雷厲風行地推行一系列的新制度,包括一些無無聊聊的擾民制度,這一切,無非是為了『敵人擁護的我們反對,敵人反對的我們擁護』而跟逃往台灣的國民黨對著幹。時移世易,因為十億華人被迫接受了『新思維』的原因,無論如何擾民,總會變為主流制度。

跟圖書館有切身關係的,莫過於漢語拼音法的轉變,全世界自49年以前己經採用 Romanization 或 Wade Gile 拼音法,中國大陸卻要前無古人地建立一套 Pinyin 拼音法。這一改,中文書目錄都需要重新編輯,全球的圖書館為此所花費的人力動輒以年份計算。也許新作風真的會把舊有的問題根除,但並非所有的制度都對百姓有利,要是硬改了,徒然勞民傷財。比方說,中國採用了美國圖書館編制的 Marc 目錄格式,卻又『抄o的唔抄o的』,自行創作一套 CNMarc 格式;還有,內地自有一套書目註冊號,跟國際慣用的 ISBN 有別;中文字的編碼方式也不愛 Big5 或 Unicode,硬要來一套 GB 碼,這一切都成了內地書商向海外發展的阻礙。

最致命的要算簡體字的誕生。首先是 1964 年的『簡化字總表』,後來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刪去了大量同音而不同義的文字,忽然間『鬆』『松』不分、『錶』『表』不分、『像』『象』不分、『覆』『複』『復』也不分,共和國的子孫都變成了差不多先生,文字搞了個大兜亂。因簡體字廢掉了原有漢字的表意性,近年政府又『局部』性把繁體字正身,總之在這四十年裡,中文字被前改後改,百姓被『新思維』玩得透徹,中國文化被『革了半條命』去。

中國人除了要從新學習文字外,還要從頭學好語言。不信?中央政府一直喜愛推行『新中文』,即創出一些連字典也找不出的名詞來,不知道從哪時開始便把『太空人』改了作『宇航員』,原來楊利偉不是飛上了太空的太空人,卻是『航』了『天』的『宇航員』;此外,為什麼好好的一句『向警察報案』會變成了『向公安檢舉』?『巴士』變成了『公車』、『冷氣機』變成了『空調』、『失業』變成了『下崗』、『電腦』變成了『計算機』、『電視』變成了『彩電』﹝難道還有黑白的不成?﹞難怪香港人說話都愛引用一兩個英文單字,因為起碼『Television』一字十年如一,不會被共產黨改成了『Coltel』。

255

拜金世界

節日過後,文化中心被塗鴉,翌日被廣泛報導,捍衛街頭藝術之士馬上伸辨說:『那是塗污,不是塗鴉。』自認幹的是塗鴉之作,但塗鴉跟塗污有什麼分別?

我正好讀到《鏡花緣》關於塗鴉的一段,第廿二回說:『… 晚生倘稍通文墨,今得幸遇代鴻儒,尚卻勉強塗鴉,以求指教,豈肯自暴自棄 …』翻一翻字典,塗鴉一詞這樣解說:『幼兒不懂事,亂塗詩書,墨色如鴉。語本唐‧盧仝‧示添丁詩:「忽來案上翻墨計,塗抹詩書如老鴉。」』因墨是黑色,宣紙被亂塗一通之後好像一群烏鴉一樣。但中國人一向以謙厚為德,常稱自己的書法為塗鴉,實無褒貶之意,等於自稱劣徒、寒舍、犬兒、醜女等等,但鮮有理直氣壯地向人自誇:『我間屋真係好凍。』或者『我個女真係好醜樣。』

近年香港人的文化水平滑落,對於成功的 definition 也略有改變,想一想,一直以來,我們所崇拜的偶像是誰?自國父孫中山算起,二三十年代,我想起像胡適、魯迅及徐志摩一般的文人、四五十年代是政客的年代、六十年代有一批傑出的小說家、七十至九十年代,我們只崇拜商人,自金融風暴過後,商人都變得面目可憎,退而求其次便是乘搭白金升降機的藝人。現代傑出的科學家、文人及政治家都變得寂寂無名,在街上拉一位路人問一問,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八位中國人當中,他能說得出多少個?他們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遠哲、高行健,再加上一位出走國外的西藏人達賴。

自七十年代起,錢已經取代學問而成為成功的指標,誰賺得錢多,誰便得人崇拜,所以紈褲子弟、新晉歌手都登上報章頭條,但不明白他們有何過人之處可以值得我去學習。搞不清塗鴉及塗污,這不重要;Shine 被報章揶揄不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都不重要,最重要是他們的薪酬多少,什麼時候可以擁有法拉利,周星馳、黎明、古天樂、陳小春、陳冠希、郭富城、謝霆鋒都有,但全香港只有一位諾貝爾得獎人,卻沒有人去崇拜。近十五年來全球只有一位蕭邦鋼琴大賽冠軍,他是中國人,但他的唱片不比 Shine 的好賣,你說奇怪不奇怪?

112

愛得『含辛茹苦』

近期許志安有一首歌叫《女人之苦》,當中有一句「……若見女人淚眼模糊,男人都感到痛苦,含辛茹苦……」第一次聽便覺得那一句「含辛茹苦」很突兀。印象中「含辛茹苦」跟愛情沒有關係,「含辛茹苦』一詞是形容實質的痛苦,乃是肉體上付出長期的痛苦換來偉大的成就,例如「她含辛茹苦的一手把孩子養大」。《女人之苦》很明顯是描寫當男人發現女人傷心,自己的情感上也受到感染,是心裡的痛苦,跟「含辛茹苦」沒有關係。

近期的歌詞,離譜得接近亂填,以 Twins 的一首《眼紅紅》為例: 「…… 愛到入城大也分開,預計之中 ……」。從來沒有人解釋過「城大」是什麼?城市大學?城市大學跟愛情有什麼關係?難道城市大學校規列明禁止談戀愛?另一首謝霆鋒的《玉蝴蝶》:「…… 戀生花也是你,風之紗也是你 …… 夫斯基也像你,早優生更像你 ……」好了,「戀生花」是什麼?「夫斯基」是誰?柴可夫斯基?「早優生」又是誰?好像是理所當然地填了出來,而又沒有人懷疑過,只要歌手「靚仔」就夠了。

一直很懷念七十年代的流行曲,以作曲及填詞而論,隨手拈來一個已經是大師級,顧家輝、許冠傑、黃霑、黎彼得、黎小田等等。如今曲詞質數每況愈下,是音樂人退步了,也是樂迷退步了。最近《獅子山下》的歌詞被虫爺及朱總高度評價,訪問當年的填詞人黃霑,他謙虛地道:「行貨嚟啫。*」現代的填詞人聽了會否汗顏?

(2011 年後記:《獅子山下》是行貨之作,倒非黃霑順口之言,因為當唱到「獅『子』山下」時,「子」音理應為第三音「至」,羅文將其硬調至第二音,但及後容祖兒的唱法則隱約有「獅『至』山下」之嫌。)

66

錯別字

云云電子書管理的日常職責當中,包括校對我館製作的電子書,一天大概只有三本書左右,但單這三本書便足夠把我弄得死去活來。因我館開創了自行製作中文電子書的先河,事無大小都得作開荒牛,沒有人來作指導。有時候,雞毛蒜皮的事會弄上半天。

今天,便因三個別字,跟內地的電子書製作商搞了大半天,事源某些字,內地的寫法跟香港不一樣,「黃」寫作「黄」、「拔」寫作「拨」、「拐」寫作「﹝手另﹞」,各執一詞,最後一動不如一靜,息事寧人算了。

因背負著學術責任的關係,應該對別字要執著,自小學起便要緊慎,何況大學?奈何別字問題博大精心,非我一介『冇』夫﹝冇料之夫也﹞可以解決。君不見每隔數載,便鬧一鬧該是時間還是時「奸」?是身份證還是身分證?連香港人也搞不清『港』字的最後一筆該不該向上勾?Well,假若連百萬富翁顧問團也搞不清『繩』字該多少劃的話,我又何必對三個別字諸多留難呢?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