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時代

某日,遠在美國不諳中文的姪兒問了一個問題,為何『原子筆』要用上『原子』二字?答案關係到近期《奧本海默》這套傳記電影。奧本海默及他的團隊發明了原子彈,打敗了邪惡軸心國日本,結束了二次世界大戰,令世界和平了幾十年,亦令美國國力蒸蒸日上。然而,原子彈的原理是什麼?看過電影的朋友知道跟量子物理學有關,再說下去便要找大學教授解說,我等凡夫俗子只知道『原子』便是代表『高科技』、『先進』、『前衛』……. 總之係『勁野』!

正因如此,奧本海默不單止在物理及軍事上帶來革命性的發展,亦影響了華文世界, 一時間所有新奇事物都被冠上『原子』二字,令商品變得『高科技』、『先進』、『前衛』,感覺上『好勁』。這其實只是一種 marketing strategy,產品跟『原子』(atomic)沒有關係。這現像從上世紀四十年代至今依然沒變,早前吹噓過『納米』二字,華為手機採用了 7 納米晶片,iPhone 15 則用上 3 納米晶片,其實我們又不甚了解『納米』及『納米技術』所謂何物,但總之係『勁野』,連帶『納米』商品應運而生,其實又跟『納米』沒有關係。

HKTVMall 上帶『納米』二字的商品

在網上找到兩幅四十年代的舊漫畫,指當時商品及商店都愛加上『原子』以作速銷效果,跟今天的『納米』沒有兩樣。現時仍有不少物品帶有『原子』二字作為前綴,由上世紀一直『生存』至今,除了原子筆外,還有原子印、原子襪、原子褲、原子鑊/鍋、原子胎
、原子粒收音機等等,當中大部分亦已經式微,畢竟也過去了七十多年,『原子』早已不是新奇事物了。

帶『原子』二字的商店在香港早已絕跡,在資料搜集時發現香港曾經有一家『原子行』百貨公司,不知道老一輩的朋友有沒有印象?早前寫《昔日.上水》時提及一家『原子影相館』,幾年前亦隨著數碼相機普及而結了業。原子其實代表了一個時代,由二戰結束後維持了一陣子,但這個原子時代早已過去了,只有僅餘的名字仍然苟延殘活了下來,留下一點線索讓我們窺棎到上一輩曾經對『原子』如斯瘋狂過。

原子時代帶領『原子』風潮。圖片來源:秋海棠民國史地 面書頁,《 海濤 — 民國卅五年(1946)第十二期 》

原子時代帶領『原子』風潮。圖片來源:秋海棠民國史地 面書頁,《 華僑經濟 — 民國卅五年(1946)第一卷第四期 》

原子行廣告。圖片來源:秋海棠民國史地 面書頁,《 天下(香港)— 民國卅七年(1948)第六十四期 》

售賣原子襪的舊廣告。網上圖片

494

打咭街道系列:天南地北雲集香江(下)

港英政府早在二十世紀初便有系統地以地方名去為新街道命名1,初時還會跟貿易港口有關,但後來已經江郎『名』盡,索性亂填。這說法並非沒有道理,以香港仔為例,香港仔大街附近交錯的八條街道是洛陽街、西安街、成都道、湖北街、湖南街、南寧街、奉天街(今瀋陽)、東勝道 。八個地方沒有任何共通特點,散落在中國不同的角落上,假如在地圖上規劃一條路線把八處地方連起來,可以跑完大半個中國。有說當時採用該批地名只是取其名字中的東、南、西、北,玩弄『食字』遊戲,但西安街排列不在西邊,反而跟東勝道交錯,可見跟『方位』毫無關係。

相同的例子如深水埗,以東京街開始由西至東排列是:東京街、東沙島街、九江街(即彿山)、欽州街、桂林街、北河街(天津至大沽口的河流,舊稱北河,今稱海河)及南昌街,橫跨幅度由越南至東沙群島,再由廣西到江西再北上天津。在深水埗附近的地名還有寶安(今稱保安道)、通州(即北京)、汝州、海壇(福建海壇島,今稱平壇島)、大南(南越大南巿,今稱峴港)及基隆。

紅磡除了在 1909 年刊憲的南寧里(已消失)、天津街(已消失)、蕪湖街、大沽街外,後加的還有山西街、江西街、淅江街、安徽街、江蘇街、四川街及貴州街。旺角至油麻地區除上述刊憲的甘肅街、北海街、西貢街、寧波街、南京街、吳松街、上海街、雲南里、蘇州里(已消失)、廣東道、長沙街及山東街外,後加的還有石龍街(東莞石龍鎮)、南頭街、深圳街、閩街及東莞街。相鄰街道可以天南地北,天各一方,除了是因為當年官員隨機硬塞地名進去之外,小弟想不到其他理由。

然而,倒是有少數例外的街名是可以解釋的。例如銅鑼灣希慎道交匯的四條街:恩平道、新寧道、開平道及新會道,都是以中國廣東省四邑命名,原因是利希慎的父親利良奕是四邑人,這四條街道是紀念祖先的故鄉。還有蘇杭街,英文名字以英國將軍威廉.乍畏(William Jervois)命名,但因這裡以販賣蘇州及杭州布疋而聞名,所以中文名稱被命名為蘇杭街。

  1. 見《打咭街道系列:天南地北雲集香江(上)
1957 年《華僑日報》〈香港市區分圖之九 –香港仔街道詳圖 〉source: HKPL MMIS
要把香港仔相鄰的八條街道相連的城巿跑一圈,幾乎把大半個中國跑完。 source: Google Maps

493

 

打咭街道系列:天南地北雲集香江(上)

上文1 說過香港有趣的街道名,在做資料搜集的時候,發現香港在二十世紀初期不斷拓展土地之後,忽然衍生出許多新的街道,當時的官員要為這些新街道命名時,也許殖民地年代的人名已經用盡,沒名可用下便大量地使用地名,初時還會採用英國人熟悉的商埠,但後來所採用的地名已經毫無準則,隨意在中國地圖上找一堆地名便填上去,跟所命名的地方完全沒有關係。這情況可以理解,當要求閣下一口氣說出五十個地名時,頭數個地方可能跟你有關,也許是你曾經去過或令你很懷念的地方,但後來的必定是『亂嗡』。

港英政府有系統性地以地方名稱作為街道名,最早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紀初。當時港英政府為解決九龍及香港島街道名稱重疊的問題時,為一批街道重新命名,當中大部分在九龍區。在 1909 年 3 月第 184 號憲報2 列出一批被易名的街道,38 條被刊憲的新街道名稱當中有 30 條用上了地方名,分別是:

  • 港島區 —— 太原街。
  • 尖沙咀區 —— 北京道、漢口道、廣東道(實為廣州)、海防道、河內道、梧州台(今戈登街)。
  • 油麻地區 —— 甘肅街、北海街、西貢街、寧波街、南京街、吳松街(以上海巿的吳淞區命名)、雲南里、蘇州里(已消失)3廣東道、上海街。
  • 旺角區 —— 廣東道、長沙街、山東街、上海街。
  • 紅磡區 —— 南寧里(已消失)、天津街(已消失)、蕪湖街、大沽街。
  • 福全鄉(今稱深水埗)——  牛莊(即遼寧營口巿)街、重慶街、福州街 (二十年代填海後三條街道均已消失)。

有趣的是,當中超過一半是《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下指定(或相關)的通商口岸(標示紅色的地方)。此舉倒不一定跟兩份條約有關連,而是因為當時英國人跟中國有頻繁的貿易往來,必定對這些關口地區特別熟悉。當時港英政府引用過條約上的通商口岸(或相關)地區作街道名字的,計有:北京、漢口、廣州、寧波、南京、蘇州、牛莊、福州、天津、北河、大沽口、廈門、汕頭、上海、九江、基隆。沒用上做街道名稱的通商口岸(除台灣外)只有瓊州、登州及鎮江。

另一項有趣的地方是當時英國人十分喜歡採用越南地名,印象中越南從來不是英國殖民地。相反,當時港英政府鮮有採用其他國家地名作為街道名,唯一例外的是『東沙島街』,乃是以東沙群島而命名的。以越南地名命名的街道名稱有:

  • 河內道 —— 以越南的首都河內巿命名。
  • 東京街 —— 以越南的東京灣命名,今稱北部灣。
  • 海防道 —— 以越南的海防市命名。
  • 西貢街 —— 以前南越首都西貢巿命名,今稱胡志明巿。
  • 大南街 —— 以南越大南巿命名,今稱峴港。

另外值得一提是『緬甸台』其實是以德國城巿 Minden 而命名,跟東南亞國家緬甸無關。另外渣華道是以印尼爪哇島命名,舊稱爪哇道,因當時政府以位於北角的爪哇輪船公司(Royal Interocean Lines – RIL)而命名。

  1. 見《香港有趣的街道名
  2. Hong Kong Gazatte 1909.184
  3. 網上資料:『蘇州里就喺廟街同彌敦道之間,靠近油麻地天后廟,今日都唔存在喇。』
1909 年香港政府第 184 號憲報
1920 年九龍街道圖,可見牛莊街,重慶街及福州街。source: hkmaps.hk

492

〈待續〉

從楊協成咖喱雞引申出來的問題

問題從一段洗腦的舊廣告小調對白說起:『點解今餐又咁少餸架?淘茶,茶又凍。』網上找不到舊廣告片段,但經歷過八十年代的朋友仍然記得。然而,當中卻有多少人認識『淘茶』這個詞?起先是網上一個群組有東西免費轉贈,最吸引我的是楊協成咖喱雞罐頭,然後舊廣告那一句洗腦歌便浮現了出來。隨即引起了我的疑惑:什麼是『淘茶』?首先排除前人『亂填』歌詞,那相信是某年長的廣告人引用了一句舊方言,印像中自八十年代開始已經沒有聽其他人用過『淘茶』這個詞。

要了解『淘茶』,要先解決『淘』這個正字。因為既找不到原片,亦相信原片不會有字幕,只有從互聯網大神上著手。網上最多人寫的是『塗茶』,連楊協成面書專頁亦寫上『塗茶』,亦有人寫成『圖茶』。當然,在詞典上無論『塗茶』還是『圖茶』,均沒有收錄解釋。再查粵音 tou4 的同音字達 63 個1,亦不能排除是近似發音如『嚎茶』。從粵音去追查這個字的來歷可謂大海撈針,及後證實亦徒勞無功,原因是『淘茶』是一種方言,詞典裡並沒有收錄。

當放棄了從文獻上調查後,回想整個廣告在表達什麼?廣告是說男主人回家後發現『今餐又咁少餸』,最後要『加餸』開一罐楊協成咖喱雞罐頭,而兩件事中間有什麼選擇可以跟『茶』有關?忽然想起是否指男主人想倒茶入飯作泡飯?這個想法有點『大膽』,因為廣東人很少會把常喝的普洱茶沖入飯碗送飯,但日本人則有這個習慣,稱為『茶漬飯』。日本人的文化十居其九源自中國,這裡經常指出許多中國已失傳了的文化,往往可以在日本發現。

究竟以茶灌入飯跟 tou4 哪一個字會有關連?隨即想到『淘』,《漢語大詞典》解:『5. 以液汁拌和食物』。首先找到的是葉靈鳳一篇《茶淘飯》2,把這道失傳美食記錄得十分仔細。另一項線索是《粵語詞彙研究所》有如此記載:『用水、茶或湯「泡飯」,粵語叫「淘茶」、「淘湯」、「淘飯」等。』3正因為是方言,所以文獻記載不多,最早可以追溯至宋.王溥 《唐會要.光祿寺》:『夏月冷淘粉粥』。而在《維基百科》中,日本的茶泡飯最早的文獻記錄是《信長公記》4,大約在中國的明朝。要算茶淘飯最經典的文獻記錄是《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寶玉卻等不得,只拿了茶泡了一碗飯,就着野雞瓜齏,忙忙嚥完了。』可見當年的茶淘飯入得廚房、出得廳堂,並非窮等人家『少餸』才要泡飯。

假如正字/詞是『茶淘飯』,那麼『淘茶』這個詞序便有點問題了,因為是以茶淘飯,吃的是飯不是茶。例如古人在溪水中『淘金』,總不會寫成『淘水』。然而,中文往往有一種相反意思結構,最經典例子是『養病』(其實是從病中養好身體),都是約定俗成的緣故,只要受眾明白便可以了。

後記:楊協成咖喱雞兩句對白,相信是抄襲自五十年代粵語諧趣曲《口花花》:『今朝冇乜餸,淘茶茶又凍。餓到我肚空空,山票又冇得中。橫財難望碰,定必一世窮。』5

  1. 《粵音資料集叢》: https://jyut.net/search?q=tou4
  2. http://www.millionbook.net/xd/y/yelingfeng/lhdg/084.htm
  3. https://www.yuetlab.com/word/5bad89ca21db646fce94cb9d
  4.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hk/茶泡飯
  5. 大傻.馮玉玲:《口花花》.和聲唱片。 https://youtu.be/umQ1xoAcPSc

491

在楊協城的面書專頁上使用了『塗茶』。

打咭街道系列:香港有趣的街道名

近日小紅書上有遊客專程到某些路牌上打咭,例如麥當勞道及快富街等等。然而,香港地比上述更有趣的街名多的是,只是外來遊客『唔識貨』,在此詳列數條有趣的街道名:

大強街 Power Street

位於北角的大強街前身是發電廠,發電廠英文叫 Power Plant、Power House 或 Power Station 都可以,這裡 Power 指電力,但當時師爺則直譯作『力量』,導至今天的『大強街』了。在大強街一帶其實有不少發電廠名字的『遺物』,附近有一條『電廠街』,也有一條『電氣道』(Electric Street),電氣道名字沒譯錯但卻可堪玩味,因為『電氣』這個詞一早已經失傳了。

『【電氣】電的俗稱。 清 酉陽 《女盜俠傳》:“顧荒村野店,暮色凄其,無術以脫其危險,心房震動,如觸電氣,耳為之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七回:“外國人常說雷打是沒有的,不過偶然觸著電氣罷了。”』– 《漢語大詞典》

廣東道 Canton Road

廣東道名店林立,陸客蒞臨一定會到這裡血拼一下。然而,這條街的英文名字是 Canton,意思是廣州,理應譯作『廣州道』。當然,以今天字譯來看,廣東或廣州並無不妥,但在一百年前,『廣州』這個地方遠近馳名,因為那是中國對外的唯一關口,商船要進入中國必需途經廣州。另一項歷史證明是開埠初期英國人十分喜愛採用城巿名稱作道路名,例如南京街、北京道、上海街、西貢街等等,但鮮有採用省份名子作街道名。

眾坊街 Public Square Street

眾坊街前稱公眾四方街,當中 Square 直譯了作『四方』。然而,去過 Time Square 的朋友應該知道 Square 的意思其實是『廣場』,是給街坊聚集的地方。如是者,Public Square 的意思十分清晰了,就是公眾廣場。另外,香港島也有一條 Square Street,一樣譯錯了作『四方街』。

皇后大道 Queen’s Road

故名思義,Queen’s Road 是香港其中一條最早期的主要幹道,名字獻給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皇,跟維多利亞港有異曲同弓之妙,而當時香港亦有別稱維多利亞城。然而,問題出於維多利亞實際是女皇而非皇后,師爺手文之誤,也許因為中國人數千年以來鮮有『女皇』這個概念(歷史上只有武則天)。話說回來,九龍也有一條太子道,英文名稱是 Prince Edward Road。其實 Prince Edward 後來也登了基作 King Edward,但未有記錄顯示太子道後來有提議改作九龍英皇道,也許是沒來得及修訂為 King Edward Road 時他已經退了位。

列拿士地臺 Rednaxela Terrace

最有趣的街道名字非列拿士地臺莫屬,英文名字是 Rednaxela Terrace。這條街名有趣的地方是 Rednaxela 其實是倒轉了的 Alexander,相信是記念一位名叫 Alexander 的英國朋友。但為何街名最終會被『反串』?原因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489

 

位於北角的大強街
位處尖沙咀的廣東道
舊稱公眾四方街的售樓書
位於香港島的四方街
九十年代有音樂人以『皇后大道東』名字作曲。
被『反串』的 Rednaxela Terrace

失傳了的文字:塾

每回到日本旅遊,總會有開心大發現,倒不是美食或新奇玩意,而是失傳了的古漢語。記得年前在車站廣播聽到『新』的日語是帶 h 音的 Shin,解決了我一直對於地名如 Shum Shui Po 譯名帶 h 字的問題,相信那是失傳了的中國古音1。也說過不知從那時開始,中國人掉亂了『酢』與『醋』二字,反而是日本人仍舊忠於原著;還有那個在中文接近失傳的『炙』字2。這一切源於一派學說:古舊的東西往往會遺留在外地,反而在發源的地方卻逐漸被忘記。

這次日本旅程,在火車上的廣告也發現了一個已經失傳了的古字:塾,但在日本則被發揚光大,尤其公開試臨近之時,滿街都是『塾』的廣告。在《漢語大詞典》對『塾』有這樣解說:

舊時私人設立的進行教學的地方。《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紅樓夢》第七回:“我們家卻有個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師的便可入塾讀書。”

原來早在戰國年代《禮記》已經有『塾』這個字,大概流傳至上世紀初為止。『塾』的意思是私人學堂而非正規學校,相等於今天的補習社。收費的私人學堂稱作『私塾』,不收費的叫『義塾』。日本大有名氣的應慶義塾大學,起源就是由創辦人福澤諭吉3在築地義教『蘭學』(即西洋學術知識)開始。

在日本,『學校』跟『塾』有分別,補習社不叫『學校』,普遍稱之為『塾』,而『學校』就是一般人理解的小學、中學、大學等正規學校。簡單而言,到『塾』上課,也許會幫助學子進入好的『學校』,但不能視為從正規學校畢業。然而在香港,補習社及正規學校都可以稱為『學校』或『學院』,導致有補習社以『學校』的模樣跟正規學校競爭4,此乃後話。

  1. 『新』的啟示
  2. 漢字溯源 –– 由日本菜說起
  3. 或許你沒聽過福澤諭吉,但一定看過他的盧山真面,因為他的頭像被印了在一萬円上。
  4. 灼見名家:高壓考試 標靶準備

488

日本私人補習社(塾)的廣告

一個『鬼』字玩到你殘

中國自古以來有一套獨特文化,但自從五四運動之後,中國人紛紛去追隨西方科學理論,不論醫學、美學、工程、語言等等,都要硬塞一套西方理論入去。曾幾何時,當中國文化不能以西方理論去解釋的時候,便會被眨為『不科學』及『迷信』。中醫中藥就是一個例子,早二、三十年前坊間仍以『不科學』及『迷信』視之,幸好近年這種看法已漸漸改觀。

小弟十幾年前因興趣而報讀中國語文及文學,接觸到『漢語語法』 —— 簡單而言,是把一套英語的文法去套入中國語文入面,但以我的見解是:嘥氣!單單一個『鬼』字已經玩到你殘。

『鬼』這個字在漢語大字典裡的解釋為:『迷信者以為人死後魂靈不滅』,屬名詞,沒有第二個解釋。然而,日常在街頭巷尾所聽見的『鬼』字,其實大半並不使用本義。舉例說,『無錢用』意解為『沒有金錢可供花費』,但『無鬼用』卻不解釋為『沒有鬼魂可供使用』,意思是『沒有用』。那就是說,『無車用』、『無筆用』、『無紙用』⋯⋯ 等等,語法上都是『沒有 [名詞] 可以用』的意思,但『無鬼用』卻又偏偏例外。當這類例外經上出現於一個理論上的話,個人認為這套理論可以放棄。

值得一提的是,『無鬼用』中的『鬼』並不解作鬼魂。當這個『鬼』不解作鬼魂的時後,這個『鬼』字會變得十分鬼怪。舉例說,『無用』跟『有用』意思是相反的,但『無鬼用』跟『有鬼用』的意思卻一模一樣,我相信找來全球最頂尖的語法學者都解釋不到這個現象。

『鬼』字就算在自身中國文化上也有一種奇特的例外。正常而言,中國人都會避諱『鬼』、『死』呢類不詳的字,但奇在『鬼』在廣東話用法上卻很普偏,亦無明顯褒貶意思。舉一個例子:『今次測驗真係好鬼死淺喎』,又『鬼』又『死』,但說的人不覺有什麼問題,亦不覺句字有負面意思。

說起來,『鬼』字的褒貶關係十分微妙1,『鬼』字其實也有褒意的用法,例如鬼馬﹝源於『鬼脈』﹞、鬼才、生鬼、鬼斧神工等等。尤其是『鬼斧神工』,『鬼』的褒意其實跟『神』屬同等。而名詞 + 『鬼』亦有一種親昵意思,並非咀咒某人去死,例如稱呼人:衰鬼、小氣鬼、死鬼﹝老朋友﹞等等,只有親密的人才能冠此稱謂,尚可算褒意。

其實中國人對『鬼』仍然有避諱,只是廣東人保留了古語用法而已,對『鬼』字仍然用得很淋漓盡致。相反,普通話(一般被視為較現代的語文)在口語上『鬼』字的用法相對失色,相信是因為年月過去,許多傳統『鬼』字用法因避諱而棄用了。

  1. 余柳麗﹝2002﹞:《褒貶同詞的“鬼”》, 高等函授學報, no.6

482

再遊新娘潭

寫過《新娘潭的故事 ⋯⋯ 原來堅過石堅!》之後,心思思再到新娘潭一遊。這次遊歷又發現了一些新事物,為前文補充一點資料。

涌尾

上回說到新娘潭是沙頭角第八約及第十約到涌尾必經之路,以前到新娘潭郊遊會看見許多指示涌尾的路標,從前不知道涌尾是哪個地方,也不知道涌尾這地方有什麼特別,有獨立一條小路通往涌尾,而且遠處已經有路標指示,後來才知到古時村民到涌尾村主要是僱船往大埔墟及其他地方。現時涌尾村在 1968 年興建船灣淡水湖後,因水位上昇而被淹没1。涌尾及其餘第十約沿海一共六條村落,被搬到今日大埔墟的六鄉新村2

有趣的是,前文在地圖上標示的涌尾(新娘潭路旁)其實點錯位置,現時許多地圖都錯誤標示涌尾為『涌尾燒烤場』這個地方。其實當時的涌尾村在湖的另一邊,不少行山客在涌尾村遺址發現村落的遺跡3。小弟心想,假如有人依新娘潭『涌尾』的路標走,希望到『涌尾燒烤場』搭巴士的話,卻發覺自己身處湖的對岸,豈非走了冤枉路?

 

許多地圖標示『涌尾燒烤場』為涌尾,其實涌尾村遺址在湖的對岸。圖片來源:谷歌地圖
往涌尾及烏蛟騰路標,亦是古人往來涌尾及烏蛟騰的道路。
新娘潭往涌尾路標
漁護署地圖標示涌尾在新娘潭路對岸
涌尾村遺跡,石上刻著: 『 界石,右邊往龍尾大埔,左邊往滘頭滘尾』。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1866 年《新安縣全圖》中有標示『涌尾』,證明當時為重要村落。
 

舊新娘橋遺跡

這次新娘潭遊,主要是仔細地看新娘橋及其橋頭的石碑。以往到新娘潭只是看瀑布,沒有仔細看這條百年古橋。當中發現新娘橋向下遊位置有不少方條形的人工石塊,相信是舊橋沖塌後的遺跡。另外在橋的一角,發現了堆砌得頗為簡陋的結構,極有可能是舊橋遺下的橋墩結構。只要把這個舊橋躉結構在腦裡 PS 到其餘兩個橋墩上,橋面再舖上河床上的方形石塊,大概就是舊橋的模樣。

其實在新娘橋不遠處,位於烏蛟騰的抗日烈士紀念碑下有一條小溪,溪谷中也有一條過百年的石板橋,名叫三擔蘿古橋4,跟舊新娘橋應該有七、八分相似。說不定是同一批師傅建造的,因為兩條古橋其實都是同一群『用家』,所以也應該由同一群村民出資興建的。

新娘橋遺留了相信是舊橋的結構。

圖組:在新娘橋下遊發現許多方形人工石塊

三擔蘿古橋。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三渡橋源考

前文述及,在《新娘橋石碑》提及新娘橋舊稱『三渡橋』,前文推算『三渡橋的意思有可能是一共三段的渡河橋』。在新娘潭範圍內確實找到三條渡河橋,包括近《新娘橋石碑》的兩條橋(下圖橋一及橋二)以及近新娘潭瀑布的一道橋(下圖橋三),較遠的橋三亦標示『新娘潭橋』,可見『新娘潭橋』(或『新娘橋』)是指一組三條的渡河橋,而非只是位於《新娘橋石碑》的一條。

新娘潭橋(舊稱三渡橋)是一組三條橋的總稱。
新娘潭橋一
新娘潭橋二
新娘潭橋三
新娘潭橋三前有標示『新娘潭橋』
新娘橋碑石

後記:再上橫山腳村

遊完新娘潭後,本想沿新娘潭古道上橫山腳村遺址。可惜路程比我想像中遠,而自己又沒有行山準備(當日只是短褲涼鞋),唯有半路折返,擇日再戰。中途,女朋友問:為什麼橫山腳村居民會住得那麼高(大約海拔260米)?我答,因為橫山腳村(以及烏蛟騰、七木橋村等等)是外來者,亦即是當時的『新移民』,好的地方大多被原住民佔用(如林村、大埔頭村、上水、粉嶺等),便唯有搬入深山,亦可以演譯為被原住民趕到深山建村。現時地名含『輋』的地方,也有著相同的故事。

在新娘潭入口對面馬路,就是新娘潭古道入口
新娘潭古道近馬路一段比較完整,相信是六十年代興建新娘潭路時有所改動,令部分古道被改成現代啲石級路。
新娘潭古道愈上,道路愈凌亂,相信是古道的一部分了。
  1. British Pathe : Hong Kong Refugees New Homes 1966
  2. 維基百科:六鄉新村
  3. 船灣下環湖,尋找湮沒的村落
  4. 湮沒林中的百年古橋

481

新娘潭的故事 ⋯⋯ 原來堅過石堅!

當我要寫《兩個鬧鬼的地名》的時候,本來是打算寫新娘潭的。要數香港最鬧鬼的地名,新娘潭當然榜上有名。只是 …….. 這個地名實在帶給我不少困擾,原因是我愈查下去,愈發覺新娘潭的故事 ……. 極有可能是真的!

首先要研究地名,本身『新娘』是一個名詞,指新婚的女子,最早出現於《儒林外史》第二回:『就如女兒嫁人的,嫁時稱為「新娘」。』《儒林外史》成書距今約二百二十年前左右,假如地名沒有被更改過的話,新娘潭這個名字有不多於二百二十年歷史。

『新娘』跟『運陶』這類動賓詞組不同,後者可以輕易改變賓語而出現一個新意思,例如運頭、運土、運爐、運牛、運羊 ……. 等等,但『運』的意思不變。相反『新娘』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地改變一個字而生出另一個意思的詞,在漢語語法上稱之為『語素』,語素的特點是當『新娘』分拆成兩個獨立單字後,便沒有當中『婚姻』的含意了,這類語素比較難以去跟另一個詞混淆。也就是說,當『新娘』這個意思植入了這個地方後,便很難會誤會成另一個意思了。

新娘潭似乎自古以來都沒有民居,也就查不到任何關於新娘潭人口、村落在縣誌上的記錄。然而,自民初以來,文人卻留下不少關於新娘潭的遊記,原因是當時坊間許多介紹香港的書籍都有《香江十景》或《香江八景》,可以說是香港最早期的旅遊書,跟今天的《東京十大名勝》旅遊天書有異曲同弓之妙。《香江 X 景》乃妨效自早年的《新安八景》(見拙作《鰲洋甘瀑與西貢的關係》),但跟《新安八景》不同的是,香江 X 景並不是官方刊物,所以坊間可以有不同版本,當中便有版本推薦『娘潭飛瀑』,所以造就了不少遊人遠道來新娘潭郊遊並寫下遊記。

現時找到最早的新娘潭遊記是黃佩佳先生於 1929 年刊登於《工商日報》的〈香江十景〉(見圖組一),另外一篇 1954 年易君左先生的《訪新娘潭》則有比較詳細的紀錄,給上世紀的新娘潭留下了重要的面貌。而最早的『新娘潭』記錄,要數現時立於新娘潭橋頭的《新娘橋石碑》。據碑文記述,碑石立於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零六年),是『新娘潭』最早的文獻記錄。

從易君左先生的《訪新娘潭》裡頭讀到,到新娘潭的陸路路線有二(注意:當時未有新娘潭路、鹿頸路及汀角路),其一是由大埔墟沿海岸走到大尾篤,然後『由此上山,向左行,過新娘橋,到潭』;另一條路由沙頭角『凹下經南涌,轉鹿頸,沿石子路上山,過一山凹下去,左行,過一小石橋,沿溪邊行,便到新娘潭。』當中提及來往大尾篤及鹿頸的上山路線,其實是橫七古道(見圖四,啡線),到中段有一條伸延向東的支徑名叫『新娘潭古徑』,為橫七古道的支線。據一份立法會文件說,新娘潭古徑的歷史非常悠久,甚至可以追遡到五代及宋元時期1

在未有新娘潭路及鹿頸路以前,橫七古道可算是大埔往沙頭角的重要通道。清.道光年間,即距今二百多年前,以沙頭角為中心的村落分為十約(即十個區域)2,當中第八約為鹿頸至七木橋村一帶(見圖四),而第十約則圍繞著新娘潭一帶,包括烏蛟騰、九擔租、亞麻笏、涌尾、涌背等村。依地理環境看,第十約的村落如要沿陸路到沙頭角,必須經過橫七古道及新娘潭。尤其沙頭角東和墟的墟期日子,新娘潭一帶預計比彌敦道還要旺。而十約村落如要跟第八約村落往來,又或者來往大埔,也必須經過橫七古道及新娘潭。除了陸路,易君左的遊記亦透露了一條水路,就是回程時在涌背僱船離開,這亦是古時村民常用的路線。試想像,烏蛟騰或七木橋村民要到大埔墟,亦可沿橫七古道南下經新娘潭到涌背,再僱船出大埔墟,甚至對岸的西貢北。

由此可見,新娘潭雖然沒有建村,但卻是新界北村落間的交通樞紐,奈何水患甚為凶險,相信曾經發生過不少意外。洪水湧至,不管大官、農民、秀才還是新娘子,都難逃刼數。舊橋不斷被沖塌,村民不惜籌集資金建造新橋,『祈以萬古』。據《新娘橋石碑》記載:

蓋曰:橋之名也,呼為三渡;橋之造也,祈以萬古。熙穰往來,前屢險阻。故集同人,指題幫助;遠則金山,近則桑梓。姓字豎碑,岡陵永固。[後段列出一眾善長芳名及金額]3

碑上說,舊橋原稱為三渡橋,『渡』即過河,三渡橋的意思有可能是一共三段的渡河橋,亦即是沒有名字(老老實實,對當年一腳牛屎的鄉下人不要期望太有文化)。善長名單中最為觸目的是『大埔金大人樂助工金銀弍百大元』,『大埔金大人』就是時任新界助理田土官兼巡理府的前港督金文泰。可見此橋身世非凡,並不只是一道行山小徑而矣。新娘橋無論設計、外觀、大小跟當時橫跨林村河的三渡坑石橋一模一樣4,但當時三渡坑石橋的兩端:林村及大埔頭均是全港最有勢力的村落。可見當時新娘潭及新娘橋的重要性,可以跟大埔頭及林村看齊。

說到這裡,相信我們不用懷疑新娘潭在開埠前及開埠初期是新界北來往沙頭角及大埔的重要交通樞紐,可惜屢屢發生事故。一如前述,地名中出現了『新娘』一詞並非偶然,相信在云云事故當中,曾有新娘子在此遇難並不為奇,以致後人以『新娘』命名此地。那次新娘遇難慘劇的發生年代應該沒有如黃佩佳先生所說的『明末清初』那麼遙遠。環顧鄰近烏蛟騰、鹿頸、七木橋等村也只有二百多年歷史,相信新娘子蒙難大約發生在一百三十至二百年前左右。

  1. 新娘潭古徑:立法會文件
  2. 沙頭角十約
  3. 抄自《香港碑銘𢑥編》第二冊.香港巿政局出版.1986年
  4. 【香港生態史地歷奇】三渡橋謎題考(6)

圖一:以下組圖乃 1929 年 5 月 22 日刊登於《工商日報》之《香江十景》,作者為『驚夢者』即黃佩佳先生。當中第二景就是『娘潭飛瀑』。

圖二:易君左:〈訪新娘潭〉,《新希望》,創刊號(1954 年 2 月 15 日),頁 14-15。
圖三:新娘橋石碑
圖四:啡色線為橫七古道,紅線為橫七古道支路新娘潭古道。圖中標示沙頭角十約中第十約的烏蛟騰、橫山腳、阿媽笏、涌尾、涌背、金竹排、橫嶺頭、大小滘、九擔租、苗田仔古村大約位置以及第八約的範圍。

480

梧桐河:一條河的四個名字

行山網搞了十多年,一直沒有為意我家附近其實也是郊遊路線(這個心態很正常,沒有人會當每天回家路線是『行山』吧),直至某日有媒體說上水有處大芒草1。看一看,那裡就在我家對面,才驚覺原來我家也可以是郊遊點。

郊遊路線只是圍著梧桐河兩岸走一圈(見圖一),梧桐河南岸是上水圍,北岸是虎地㘭村。相比起上水圍,虎地㘭村相對偏避,不像上水圍般鄰近石湖墟及火車站,也不像在雙魚河對岸的河上鄉般靠近公路。正因如此,虎地㘭村奇蹟地保留了許多歷史線索。這次郊遊意外地發現了梧桐河竟然有四個名字,亦關係到『上水』這個地名。過後我在面書上打趣地說,這次郊遊似考古多於『行山』。

首先,不論在官方地圖或谷哥地圖上,梧桐河的英語譯名為 Ng Tung River(見圖一及二),但當日在河邊不起眼的一角發現了梧桐河的舊名字 —— River Indus(見圖三),亦即是『印度河』。該標示牌是簇新的反光牌,看來文字是從舊牌複製過來的,連梧桐河的英譯名字也沒有改。River Indus 這個名字有一個故事,話說當時英國人從印度派來了專業人仕來港測量,該印籍測量師以其家鄉的『印度河』命名之,成了梧桐河的舊稱。

在梧桐河畔的虎地㘭村可以找到不少前九廣鐵路工場的遺物,在此按下不表。在村口找到了一塊刻有約四百字的碑石,名為《重建石陂頭碑誌》(見圖四),記錄了六十年前上水村民重修梧桐河石陂的歷史,全文如下:

重建石陂頭碑誌

考我上水村藉天然之鳳水得地利於雙魚開基以來阡陌相接唯是農耕有候水旱無時乃祖有鑒於斯援作築陂之舉當時擇定村旁鳳溪要點集合全村人力疊石成陂名之曰石陂頭因時蓄放調節水源相沿迄今垂二百餘載歷年加以修理村民稱便詎該陂於一九五四年六月廿一日為洪水沖潰幸蒙 前大埔理民府黎敦義 / XX (姬達?)兩任長官體恤民艱商請港府水務局撥款并派水利工程師伍夢衡先生負責䇿畫於同年九月廿八日在舊陂上游建築鋼筋三合土新陂一道經三閱月完成迨一九五六年十月復蒙現任大埔理民府華樂庭長官接納村民進一步之請求商得伍工程師同意將舊陂重新修建并加厚兩陂間之河隄隨於一九五七年一月七日興工 X 由英陸軍第二十四工兵團官兵義務代為修築本村村民搬運沙石 X 樂 X 長官籌集村料 X 三月底以後則由水務局負責繼續未竟工程竣工之日更蒙新界民政署彭德署長親臨揭幕從此水源充鬯村民利賴偉績豐功永垂不朽是為誌

上水村村代表廖X全 / 廖XX / 廖新業暨全體村務委員謹誌
一九五七年X月十X日

這塊碑石留下了重要的歷史證據,證明了梧桐河早在六十年前名叫『鳳水』及『鳳溪』,此乃上水名校『鳳溪學校』名字的由來。另一個名字『鳳水』,根據維基百科資料2

傳至對風水有認識的七世祖廖南沙,倡言必須聚族而居,後代子孫方可昌盛。乃根據風水學說追尋「龍脈」,選定龍口地形像鳳之處,合力鑿池(即護城河)築城,建成「圍內村」(今上水鄉老圍);號召廖氏三房子孫盡徙圍內居住。由於圍內村立於梧桐河之上,廖氏族人便稱其為「上水鄉」。

由此引證了『上水』其實是『鳳水』之上的意思,而『鳳水』就是鳳溪之水,亦即是梧桐河,原因是梧桐河及雙魚河交匯的地形酷似鳳凰(見圖一)。既然梧桐河之上為上水,梧桐河的對岸虎地㘭村原來也有別名『下水嶺』。據一塊刻上同治七年的墓碑(見圖五),即距今一百五十年前,碑上刻著虎地㘭的原名為「下水嶺」。

既有上水,亦有下水,正好引證了上水跟梧桐河的關係。

伸延閱讀:hiking100fun.com《上水梧桐河》

  1. HK01 — 上水河上鄉大白茅佈滿田園 藍天襯托美不勝收
  2. 維基百科 — 上水

圖一:藍線是梧桐河郊遊路線圖;紅線指上水地形酷似鳳凰。

圖二:官方文件上使用 Ng Tung River(資料來源: 土木工程拓展署)

圖三:梧桐河舊名字 —— River Indus

圖四:重建石陂頭碑誌

圖五:同治七年的墓碑,圖片來源:大紀元

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