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見了一個『灣』與『湾』的爭拗1,敏感的香港人即時聯想到中港融合的問題上,質疑香港政府是否把地名簡體化了?香港人的憂慮自有其道理。雖然『弯(彎)』確實收錄在 1955 年的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2內,只不過『弯』以及許多簡化字其實並非由新中國發明的,中共政府極其量只是整理、規範及推行而已。簡化字源於俗字,為坊間便利的原因而把繁複的漢字簡化起來,跟今天茶餐廳把『凍檸茶』簡化成『冬 0 T』沒有分別,而且許多簡化字可以追溯至幾百年前。根據台灣教育部的《異體字字典》上引述《宋元以來俗字譜》說:
『〈太平樂府〉、〈東牕記〉、〈目連記〉、〈嶺南逸事〉均作「湾」。足見「湾」為宋元以來通行俗字。』
可見『弯』早在宋朝的典籍上已經出現。
另一方面,民眾認為《漢字簡化方案》乃由中共政府於 1949 年以後發明,其實是另一個誤解。漢字簡化可以追溯至清朝晚年及往後的五四運動,當時普遍認為中國要自強,首先要推翻舊有的中國文化,並且要全盤西化,有所謂『西學東漸』,而漢字便是重點改革之一。漢字改革最早由晚清教育家陸費逵提出,及後五四運動對文字簡化的呼聲逐漸高漲,錢玄同於 1922 年提出的《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並得到多位學者聯署支持。後來毛澤東提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 漢字的拼音化需要作很多準備工作,在實現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當前的應用。』這才有後來的《漢字簡化方案》。
要了解這段歷史,可以由今日的『尖沙咀』說起。大家應該對尖沙咀並不陌生,然而香港人卻十居其九都不會知道尖沙咀的『咀』,其實是『嘴』的簡化字,尖沙咀的正確名稱應該是『尖沙嘴』。『嘴』和『咀』,在意思上有不同含意3,前者是名詞,解作尖出來的形狀;後者是動詞,例如咀嚼或『咀你一啖』也可以。顧名思義,尖沙嘴是指地形上尖出來的部分,正字應該是『嘴』,而在明朝《粵大記》中,早已紀錄了尖沙嘴這個地名。
那麼『尖沙咀』是從何時出現呢?曾經有位博客對這個『咀』字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4,翻查了從晚清的奏折(尤記得尖沙咀打過仗,見《404 香港不存在的角落(二):佐敦》)到港英年代的憲報,發現地名上由『嘴』簡化成『咀』最早出現於 1910 年,及至 1940 年官方正式統一改用『尖沙咀』。由此推斷,以『咀』代替『嘴』在四十年代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受性。那時候,中共還未掌權,更遑論日後的《漢字簡化方案》。
- 《HK01》:公路簡體字-西貢現-湾-路面文字惹爭議-專家解構字體之謎
- https://zh.wikipedia.org/zh-hk/汉字简化方案
- 《文匯報》:正字正音:「尖沙嘴」作「尖沙咀」 原來大不同
- 《立場新聞》:「尖沙嘴」讓路給「尖沙咀」與正字迷思 [web archive]
472
談大陸的簡體字,已不是文字本身的問題,而係政治問題。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也推行過漢字簡化,但最後沒有全面推行, 那時頒佈的簡化字早流入民間,香港五、六十年代也有不少人用,廣告招牌、電影名稱也不時可見。沒見以前香港人有什麼不滿。但越來越激進的中共是用什麼手段強推他的漢字簡化措施呢??當時大陸人反對會如何? 中共上台後如何對付知識分子,如何對待老百姓??採用它這套東西,是否感到心安理得嗎??
多謝提供資料,繁簡字確實離不開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