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

自從電腦發明了以後,我們都喜歡把所有事情量化﹝Quantifing﹞起來。翻開報紙,治安有一個指數、蚊患有一個指數、特首民望有一個指數、年青人會考後對前途樂觀與否有一個指數、對中央的信任程度有一個指數、明星人氣也有一個指標。民望、樂觀、信任、名氣,連這些抽像的概念 都有一套數學公式去計算,當數據達到了某個標準後,便可以對號入座地介定為『嚴重』、『高』、『低』、『好』、『壞』。如此,市民便可以更清晰地掌握實況。

今天是科學發達的年代,把攏統的概念歸納出一個量度指標是人類進步過程中所必須的。例如特首民望由七十分跌至現時的四十四分,證據確鑿,總好過中央高層不斷在塗脂抹粉。 但讀者也許知道,我對這種指標其實不甚認同﹝見《生活數字化》﹞,因為我從來也不相信單靠一兩個數字可以完全表達一個人 / 一件事的全面。特首民望跌至四十四分,只不過是一個數字而已,有人拒絕握手、有人高叫下台、有人拒絕受勳、五十萬人上街,當中的悲、歡、憤、慨、恩恩怨怨,數字都不能表達出來。單是我們每日所見所聞,許多只能用感覺去領會的,都不能量化。硬去堆砌的話,最終只會令數據更加脫離現實﹝見《笑談工作指標》﹞。

世間上有許多東西是永遠不能量化的,『求學不是求分數』就是當中最明顯的失敗例子。一直以來,學生的能力、知識、質素都用分數來量化,結果是誕生了學生為考試而讀書的怪現象。藝術也是跟量化有明顯矛盾的,票房不能用來區分王家衛跟王晶電影的分別,也不能判斷究竟是黃秋生演得好還是曾志偉演得好;文章寫得好壞,也不能以讀者多寡或銷量去判斷,尤其在香港,經典的文學作品往往是沒有人看的。

要了解一個人,不能夠單靠數據,不論是工作表現指標﹝performance indicator﹞還是 ICQ 上的 profile。因為量化指標可以量度一個人的勤奮、效率、錯誤率,甚至財富、學歷、年齡,但永遠量度不了人的心。一件工作他是否用心去做?文章是否用心去寫?照片是否用心去拍?歌是否用心去唱?戲是否用心去演?一切只能夠心領神會,不能量化。還有良心、愛心、痴心、同情心、忠心、關心、真心、熱心、專心、偏心、機心、野心、貪心、歹心、黑心、居心 …..當中又有幾多『心』真正可以從數據中表達出來呢?愛情,也是用心去感受的。要挑選一個伴侶,總不能只講表面的條件,就算他如何德才﹝財﹞兼備、她如何天姿國色也好,一切都不是首選,最重要還是他 / 她有沒有用『心』去愛過你。

281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