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文化

有讀者來信回應《消委會萬歲》一文,說羅太礙於賓主關係,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實屬身不由己。在香港的辦公室政治當中,僱員是老闆的奴才,這是一個社會現實。早說過語言是一個文化的反映﹝見《都是約會的錯》,香港文化裡頭上司稱下屬的用詞都常以動物作比諭:『我隻馬』,又或是四人集團首腦江青的名句:『我只是毛主席的一條狗。』,還有犬馬之勞、做牛做馬等等,而老闆更愛用『養』去強調『我出糧比你』的大恩大德。反觀歐美,你何曾聽過:『He is my dog/horse and I feed him.』這樣的用詞?

中國人的身體裡都有一種奴性 DNA,當人在一個制度下活得久了,都會變得逆來順受,當事人或許察覺不到,只是我在美國活得久了。返港以後,兩地辦公室文化的差異一一表露無遺,跟其他海外回流的朋友聚舊時,大家都拿來當茶餘飯後的笑話,聊以自嘲,相對苦笑。

首先,面試時候上司總愛問應徵者一些關於公司的問題,例如我館一共有多少個資料庫?有多少個專業圖書館員?有多少藏書?應徵者是一個外來人,這根本是一個本末倒置的做法。她愛問,無非想測試你做了多少功課,對該職位夠不夠誠意,但誠意跟工作表現有什麼關係?對公司有何利益?下月不發薪水的話,看看他還會不會跟公司講誠意?但因為老闆就是『比飯你食』的米飯班主,他就是要你像求婚一樣向他表露誠意,他 convince 了,便賞你一官半職加前途無限,這就是一個外國人不會懂的奴才 management。

除誠意外,香港人最喜歡濫用印象。早前有一位朋友自外國來港公幹數周,我問:『有無發覺香港人做野好忙?但忙o黎忙去都唔知做緊乜?』他吃吃地笑起來,用表情來對我見的讚同。事實上,朝九晚五之間,員工都要無時無刻地扮一個『忙』樣,務求令老闆覺得『養』的員工既像『馬』時又像『牛』,物超所值。總之員工就是一台機器,不論能幹與否,工作多少,一律都要全天候運作,否則就是『養懶人』,炒其魷魚去也。

聲曾經在外資機構工作過,對其開放的管理制度讚不絕口。離開後,慨嘆已經不能溶入香港的辦公室文化,最近更自資開舖,告別做牛做馬的生活。外國的一套,當然有一利時也必有一弊,外國人重效率重質素,做成了一個弱肉強食的競爭世界,辦公室之內沒什麼人情味可言,總之能者居之。既不念舊,不理會閣下是否一家四口的經濟支柱,也不理會什麼新年流流無謂炒人的避諱,我便親眼見過上司在聖誕前夕即炒即走,也不會發雙糧。外國公司的合約本無什麼所謂的 Permanent,沒説過時間期限,也沒有保證會『養』你一世。一紙合約既重於泰山,也輕於鴻毛,公司要向管理層負責,管理層要向董事會負責,董事會要向股東負責,股東身家跟業績有直接關係。怪罪起來,連 CEO 也飯碗不保﹝見一則兩星期前的新聞﹞。說了這麼久,到底是香港好還是美國好?我會選擇後者,因為橫看豎看,我也不像韋小寶。

249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