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這個字的字面解釋是悲傷,在《說文解字》裡說:『愁,憂也。』把上下分拆起來,變成『秋』『心』,即指『秋天的心』為『愁』。在小弟的手記裡,不下一次指出中秋節人月團圓,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因為自古以來,秋天都代表憂傷,所以中秋節的詩詞必定以感懷及離別為主,例如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李商隱的『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潛而默化下,連帶秋天的流行曲都比較傷感,例如譚詠麟的《愛在深秋》及呂方的《別了秋天》等等。所以說,中秋夜其實並不適合兩情相悅,反而充滿哀愁的。
說起來,秋天被指為憂傷的季節,源頭可以追溯至《易經》。《易經》認為世界是周而復始的,花開花落、冬去春來、日出日落、緣去緣來,不斷循環。四季中,有所謂春發、夏長、秋收、冬藏。冬天是死寂的,所以有說經過金融海嘯之後,經濟步入了『寒冬』;相反,春天代表了步出底谷,有萬象更新之勢,所以當人淋浴在愛河之時,會說『春風滿面』。過了盛夏之後,大地步入衰退期,樹葉枯黃、動物準備冬眠,文人大概都要感懷身世,憶念舊人。所以文人大都喜愛借秋天去抒發愁情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登高》。
最近讀到蘇軾的《中秋月》,頗有共鳴之處: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大意是說,中秋月色皎潔,只是人卻有點迷茫,美好的事物並不長久,不知明年今日,將身在何處,和誰一起賞月呢?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