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傳歷史與真相

常說百多年前的香港只是小漁港,不是大城巿,開埠前的文獻記錄相對地少,所以本土掌故研究主要依靠原居民口述歷史,但去轉述一個故事容易,要尋找證據去否定一個家傳戶曉的傳聞則十分困難。舉例說,某天遇上一位健談的的士司機,竟然跟我談起本土地名典故來。他告訴我一個傳聞,謂堅尼地城本來是一座圍城,所以用上『城』這個字來作地名。我對這個傳聞不置可否,原因是堅尼地城 -- 前三個字是外語譯名,已經說明是殖民地以後才命名的地方,是否能夠有像九龍寨城般的『圍城』格局呢?直覺上我十分懷疑該傳聞的真實性。

堅尼地城最早出現在 1886 年 8 月 26 日的《憲示三百三十一號》1,乃第七任港督堅尼地填築了西區岸邊土地而命名的。舊香港地名比較少用『城』這個字,導至的士司機誤會了堅尼地城的『城』跟九龍寨城的『城』是同一意思。然而,這兩個『城』在英語上其實是不同意思的,堅尼地城的『城』是 Town,而九龍寨城是 City。『城』在本土地名來說比較罕見,但殖民政府卻十分愛用 Town 這個字(今天已修正譯名為『巿鎮』),例如小時候課本上的『衛星城巿』便是 Satellite Town。相信當年英國人集中在中上環一帶活動,新填海的堅尼地城位處偏遠,成了當時的『衛星城巿』。

另一個例子要說群帶路,話說舊香港有一條群帶路貫通港島南北,在大潭水塘仍然可以看見舊路碑上『群帶』二字2。或許大家不認識群帶路,但引申而來的『阿群帶路圖』3則不會陌生。在《香港為什麼叫香港》中談及:

起初英國人會僱用當地水上人帶路,當地人稱該處為『香港』,實際是指石排灣一帶,但英國人卻誤解為整個島稱作『香港』。

相傳這位水上人叫陳群,英國人為紀念阿群帶路的恩惠,特別把這條山路命名為群帶路。直覺上,這個典故十分『流』,很難想像當年英國人會為一位漁民而命名一條重要的道路,所以故事另有一個版本,令『阿裙帶路』更具說服力:

話說英軍登陸香港時,因水流問題,登陸失誤,飄到香港仔附近石灘,登陸後無法去到預期的『佔領角』位置,好生徬徨,此時有一個蛋家婦人叫阿裙的,為他們帶路,走一條迂迴曲折的山徑,漸入佳境,結果英軍抵達目的地,升起第一枝『米字旗』令佔領香港大功告成。4

在《瀑布灣與鴉片戰爭》提及,英國人在登陸以前,已經在香港仔一帶活動,對香港的地理環境瞭如指掌。再說,也想像不到征戰連連的日不落帝國士兵會落得如斯膿包,飄流到十公里外的香港仔已成困境,他們怎樣打下印度、菲律賓、馬六甲等地呢?這個傳聞當然不可信,但難得的是歷史學家許地山及吳昊相繼記載過,既然資深文化人都『確認』了,大家便信以為真。當初港英政府也對這個傳說深信不移,更設計了阿裙帶路圖的殖民地標誌,以突出華洋共處的和諧。

這個『典故』當然逃不過有識之士的法眼,歷史學家翻一翻典籍,原來《東莞縣志》及《新安縣志》已經有裙帶路的記錄5,比『陳群』及英國人登陸香港還要早幾百年,舊殖民地標誌最終在六十年代被正式廢除6,但香港紙幣上的阿裙帶路圖卻一直沿用至八九十年代。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堅尼地城
  2. http://members.gotrip.hk/article/index.php?id=30354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阿群帶路圖
  4. 《艇妹阿群帶路佔領香港》. 香江騎呢錄. 吳昊著. 次文化堂有限公司. 2009年版
  5. 《裙帶路與阿群帶路的傳說》. 香島滄桑錄. 葉靈鳳著. 中華書局. 1970年初版
  6.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87026
舊香港紙幣上的阿裙帶路圖

 

舊香港紙幣上的阿裙帶路圖

46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