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d

以前在 X 大學圖書館任職時,每逢工作評估的大日子臨近,館長都會叮囑大家回覆上司的評價時不要只寫上『No Comment』。許多年後當上了人家的上司後才明白箇中道理 ── 沒有意見不代表認同,亦沒有說明會否改進。在廣東俗語裡有一句比較傳神的翻譯叫『知喇』,再敷衍一點說法是 ── 『哦 ~ 』。

在外交辭令中也有一個跟『No Comment』異曲同弓的用語,就是『Noted』。常見的用法是發言人代表政府或元首發言時,不便替她們加上不必要的評價,便用上『Noted』。例如國家出了事故,總統及其幕僚還未擬好正式的演辭,總統府發言人會先回答公眾說『The President noted that ……』,意思是總統已經知悉到那件事情了,但並沒有說明總統對事件的評價。久而久之,『XXX noted that ……』成了慣用的官話,但凡類似的發言都以此作開場白。

『Noted』這個詞在外交文稿及新聞紙上看多了,許多人搬字過紙,在商業文書上都會經常讀到,永遠都是感覺冷冰冰的。就算只想回覆人家『知喇』,說『received with thanks』感覺上好多了,除非閣下像外交官一樣,連『with thanks』這樣的示好用語都要避免。

我日常的工作電郵都會收到『Noted』的回應,意謂指令收悉,但究竟對方是同意與否卻無從稽考,所以我從不用『Noted』。假如對方說明天下午送文件來,我會回答『太好了,萬分期待文件的到來』;又或者某公司搬遷,來信說以後請把文件送到新的地址,我會回答『明白了,文件將會送達無誤』。這樣的回答人性化多了,說的人示好,接收的人也感覺良好,很合乎中國傳統儒家的待人接物之道。

437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